遲老師來到畫室,開始巡視指導。
他經過幾位學生,沒有停步,徑直來到姜哲身后。看到姜哲正在用小塊碳條認真定出頭部位置,接著畫出人物動態。
雖然筆畫簡單,但是造型概括生動。
老師沒說話,繼續去看其他學生創作。
此時,學生們都處于起稿或剛開始涂色的階段。有的在涂灰色調子,有的用松節油,調出半透明顏色,進行平涂,保留底稿。
姜哲畫好底稿,確認沒有問題,也開始涂第一遍色彩。他同樣用少量松節油,調出大塊色彩以及衣物的調子,用大筆薄涂的方式,畫好底色。
這一過程,除了面部和手部,畫面中的其他部位,都有了顏料,甚至蓋住部分底稿。
緊接著,姜哲調制人物的膚色底色。
他調制的顏色,偏灰偏深沉,屬于膚色的中間色調,表現出人物常年勞作的特點。
涂抹底色時,不可避免的蓋住了五官的部分輪廓。
遲老師巡視一圈,再次看到姜哲的作品。
“你的畫法,與之前不太一樣了。”
姜哲答道:“我想試試新的方法。”
遲老師繼續問:“接下來,想怎么畫?”
姜哲說道:“我想弱化人物衣服的色調,把人物膚色,畫的更深沉一些,形成對比。”
“可以,試試看。”遲老師不置可否。
姜哲按照設想,繼續調整底色。
他畫底色的顏料,大概分為三種,加快干油,加松節油,與什么都不加。
不同的顏料使用方法,會呈現不同的激勵。
他在剛開始畫底色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因為是短期創作,需要把部分底色直接畫成最終效果,所以需要調整。
姜哲在背景區域內,進行刻畫,在不改變色調的前提下,用筆觸和造型,營造出空間的變化,接著,刻畫衣服配飾的明暗變化。
等在這些顏料干燥的時候,他開始著重刻畫人物的面部。
此時,他作畫的速度開始放慢,考慮許久才動筆。
姜哲仔細品味,光是如何經過面部的額頭,顴骨,婉轉融入背景的。從現有的中間調子上,分出冷暖變化,還要把握整體造型。
因為油畫尺寸的原因,無論是輪廓還是內部結構,修改余地都相對有限。
姜哲只能在所有方面做到精煉,用盡量少的筆觸來描繪對象。
遲老師知道,在這一階段,很難看到十分精彩的作品,所以離開了兩小時之后,才回到畫室。
他邊走邊看,同時在心里吐槽。很多學生畫油畫時,要么往素描方向發展,要么過于關注色彩,忘了造型。甚至有人因為油畫顏料蓋住底稿,急著重新畫出形象,導致造型出了問題。
直到看見姜哲的作品,心情才好了一些。
姜哲的作品,也是分成幾個大色塊。但是,色調之間的轉換,筆觸之間的分割和融合,已經顯示出人物的輪廓和結構。
他看到,姜哲往畫中人物的面部,添加一筆,恰到好處的分出了額頭與眼窩的分界。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