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姜哲正在給畫面近景,點染一些色彩,原本打掃的非常干凈的石板路,以及草坪上,增加了落葉的效果,越發生動。
胡老師接了個電話,立刻提醒幾個正在休息的學生,做好準備。
姜哲聽到聲音,看到走過來的幾位老師,就繼續作畫。
他隱約聽到,記者采訪遲老師的聲音,似乎還重復了幾次。
不久,他聽到胡老師招呼自己,就放下畫筆,用紙巾擦了擦手。
胡老師給他介紹兩位記者。
濱海新聞報的記者,姓宋。
另外一位,是教育新聞周刊的劉記者。
教育新聞周刊,這是本地教育系統的一個周刊。
新聞周刊的記者先采訪姜哲。
兩人面對面,就坐在姜哲的畫架前,開始談話。
談話內容,非常程式化。
比如,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感想;在比獲中獲得了好成績,有什么經驗?
姜哲首先感謝諸多人的幫助和指導,再說一些類似,按照課程打好基礎,在平日生活中注意積累,廣泛閱讀,多向老師和同學求教等等經驗。
“好,可以。”
攝影師把攝影機關掉。
對姜哲的采訪,一次通過,讓旁邊的老師們頓時覺得輕松許多。
宋記者并沒有急著離開。
“姜哲同學,我聽說你的作品拍出了高價,先恭喜你,咱們留個聯系方式吧。”他拿出了自己的名片。
姜哲接過名片:“宋記者,我沒有自己的名片,把手機號碼寫給您?”
“好,可以。我們也會向社會約稿,歡迎你來投稿。”
這時,新聞周刊的記者,也反應過來,與姜哲互留聯系方式。
其他幾位老師看到這一幕,心中嘀咕,還是拍賣價格,比較好用。
采訪結束之后,寫生繼續。
午休時間,姜哲收到廖姐的電話。
“廖姐,中午沒休息嗎?”
“姜哲,最近有人已經找到我和小寧,想要買你的畫。”
“哦?您想怎么處理。”
“不賣,小寧那里,也推掉了,我想提醒你,如果有人直接找你買畫,你不要理會他們。這些事兒,就交給汪真去辦。在商業運作方面,她和時代拍賣,比伱更熟悉。”
“明白。”
廖姐囑咐,無論對方他怎么游說,都不要理會,只管把事情推出去。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才結束通話。
姜哲提著工具,回到自己車上,仰靠在座位上,準備休息一會,但是,腦子里想的全是剛才廖姐的提醒。
能讓廖姐專門打電話過來,說明想要買畫的人,或者這件事情本身,值得重視。他記住這些提醒的同時,也隱約感覺到,自己面對的局面,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
下午,姜哲重新選位置,創作新作品,在這幅畫上,選擇表現下午兩點左右,一處充滿陽光的花園。他還把幾位正在寫生的同學,也畫進作品中,作為點綴。
當晚,他把兩幅作品,帶回自己的畫室,進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