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想了想,說道:“我能不能全要?”
秦教授笑了:“你也太貪心了,能被當代的觀眾認可,就不容易,想要被以后的人記住,需要運氣。
比如,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偏離。從學院派到印象派,也是主動或被動的偏離。”
姜哲說道:“您說的都對,可是,如果作品不能被當代的人記住,就不會有人重視,更不會有人保存,幾十年后,作品壞了,不存在了,還怎么被人記住?”
秦教授點頭:“很多人說過與你相同的觀點,所以,有的時候真的是一個巧合。”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姜哲看看時間不多,便主動提出告辭。
秦教授一直送到樓下,對姜哲說道:“如果有什么新作品,記得拿給我看。”
“我回來之后,有些想法,等整理出來,就請您找問題。”姜哲從學校離開。
今天,和秦教授的談話時聊到的問題,在他看來,不難選擇。
有了系統的幫助,自己應該能被當代的人記住。至于能不能后世的人記住,只能走著看。
他把帶回來的禮物,分別送給自己的朋友,即便不在濱海的朋友,也想辦法郵寄到過去。
一下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
回到畫室,他開始考慮創作。
創作的素材,是自己的回憶,照片以及當時的速寫。
這些速寫,雖然不像照片那么詳細,但卻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想法。
隔了兩天之后,有些想法開始變得模糊,當看著一張張的速寫,一些模糊或者淡化的情感,被重新勾起。
姜哲根據印象,以及素材構思了三幅繪畫。
一幅表現展廳中人來人往的場面,另一幅是在畫廊和安妮交流的場面,還有一幅,是他看到的街景。
這三個構思當中,最先成型的是他在他大都會博物館,看到的內部場景。
他選擇了從低處向高處看的視角。畫面頂部,是大廳的天窗。
高大寬敞的內部建筑,諸多的游覽者,內部的陳設,藝術品,把博物館內部那種的靜謐氣氛,展現出來。
雖然只是稿子,但他對效果比較滿意。
他好畫一幅稿子,并沒有急著畫正稿,而是畫另一張草稿。
第二幅草稿,表現他在往返過程中,看到的街景。
姜哲幾次經過第五大道附近,對于幾個有特點的街景,印象深刻。
他在創作的時候,并沒有完全按照現實描繪,而是進行了一些改變。
畫中有一條向遠處延伸的道路,左邊的建筑處于背陰,光線從左上方進來,照射到右邊的建筑上。畫面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
兩邊的建筑,中間的道路,向遠處延伸,營造出城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效果。
中心街道的大部分地方,處于左邊建筑的陰影中,為了營造出特殊效果。他考慮在陰影中增加路燈和車燈,營造出車水馬龍的效果。畫中的時間是白天,城市陰影中卻有夜晚的一些效果,會有魔幻的感覺。
在刻畫著具體內容時,姜哲沒有畫的太詳細,而都是鉛筆模仿色塊和筆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