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遠處的景色變出變得朦朧模糊。一切物像,都已經變得濕潤。在這種情況下,原本的明暗對比,再次發生了變化,天空仿佛又亮了起來。
雨景的模糊和大霧的朦朧不同,仿佛一切都在流動變化。
朦朧,流動的物像,給人一種如夢似幻的視覺意象。雜亂的雨滴聲音,在姜哲耳中,慢慢形成另外一番意蘊,如同一首空靈的樂器,令人陶醉。
他似乎瞬間明白了,如何在司空見慣的尋常處,發現美。
姜哲一邊體會,一邊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需要的素材。
此刻,他觀察的角度,與之前描繪水彩畫的時候基本相同,但考慮的內容已經不同,所以,畫面需要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他支開雨傘,架在自己上方,盡量避免畫布被淋濕,然后,快速動筆,想抓住瞬息萬變的光影變化,甚至捕捉空氣的味道,將大自然的動人一刻,用油彩固化在畫布上。
因為要表現雨景,就必要用虛實以及色采來營造畫面的氣氛,構成視覺形象,從而實現藝術的表達。
姜哲把將自然的固有色彩進行分解,利用冷暖明暗之間的對比關系,重新組織色彩關系。
自然界的色彩經過提煉,在他的筆下運用的越發嫻熟。流動的雨中物像,常常用到純度很高的藍紫色,非常透明,整個畫面色彩豐富而又微妙,初時對比強烈,隨著一步步刻畫,慢慢達到了和諧,使得雨中的風景,蘊含著內在的生機,散發出迷人的呼吸。
為了表現雨中物像的特點,姜哲還要在筆觸和造型技巧方面做改動。他刻意模糊對象的形體結構以及邊緣的輪廓線,色彩與筆觸已然非常接近雨滴落下的韻律。
在繪畫間隙,觀察畫面的時候。他發現,某些近乎抽象的筆觸,恰恰能引起更多的想象空間,從而達到一種藝術上的真實。
姜哲邊總結,邊改進,這種真實是建立在理性上的表達,雖然部分物像很模糊,可是,從模糊之中能得到更多的藝術韻味。
他不知道,這算不算開創繪畫語言,但明顯與以前的繪畫,呈現不同韻味。
而且,通過這樣的創作,沉浸在與大自然親近的過程中,實在是享受。
袖子和褲腳被雨水淋濕,也被他忽視。
隨著姜哲一筆一筆的刻畫,雨中的景色,逐漸呈現。
畫布上的顏色堆積,有厚有薄,但是所營造的畫面氛圍,淋漓濕潤,仿佛是一曲輕音樂。
雨越下越大,姜哲不得不再次挪動位置。如此一來,身上難免被濕一些,不過,他卻顧不得躲雨,依舊在專心作畫。
他聽到了腳步聲。
尋聲看去,是陳嫣拿著一把雨傘,快步跑過來。
陳嫣來到姜哲身邊,松了一口氣,把雨傘舉高,幫姜哲擋雨。
“謝謝,辛苦你了。”姜哲說道。
她下課后,路過姜哲班級畫室,沒看到姜哲,就猜到他還在寫生,于是過來尋找。
“你先回去避雨?”姜哲又問道。
“不急,我等著你。”陳嫣說道。她挪動位置,讓自己與姜哲更近。
姜哲看到這一幕,再次說了一聲謝謝。
陳嫣很少給人撐傘,此時,卻絲毫不覺得辛苦。
雨中景色,越發美麗。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