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姜哲回到國畫專業教室,開始準備臨摹作品。
上午時間,譚老師講授課程,布置練習要求。
雖然選修課不如正課那么受重視,但譚老師還是講述了很多真知灼見。盡管因為時間原因,沒有詳細展開,但對于姜哲來說,已經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他從系統獲得的國畫技能,在聽取不同的人見解后,會有更多的體會。
按照譚老師的要求,學生在選修課上,要臨摹一幅作品。
姜哲直接選擇了譚老師重點講解的村醫圖。
準備材料,打底稿,進行的很順利。當天他就開始進行第一步刻畫,也就是勾描主要人物。
整幅畫以水墨技巧為主,兼有少量色色。其中人物畫技法,是第一個難點。
姜哲從畫面的中心,打著赤膊的患者開始描繪。
患者的雙臂被兩人緊緊抓住,肩膀被人摁住,醫生正在給他診治。他瞪著眼睛,痛的呲牙咧嘴,胡須立起,看得出來這不是一般的痛。
給他診治的醫生,應該是個走街串巷的醫生,正在聚精會神的被鄙人施治。
村醫的小徒弟手中,拿著膏藥,準備等師父診治完畢,貼到病人的窗口上,他的旁邊放著一堆行醫用的物品。
姜哲畫好這幾個人的主要線條,就暫時停筆休息。
雖然這幾個人物形象的筆墨總體數量不多,但長時間聚精會神的描繪,讓他有些疲憊。
停筆休息的同時,一邊審視總結。
這幅畫,展現了村醫治病的過程與場景,充滿百姓生活的氣息。每個人物的表情都非常精采。
姜哲再臨摹過程中,感受到這位畫家的精湛技巧和巧妙構思。
學生臨摹時,譚老師沒有一直待在畫室里。
他估算學生的進度,來到畫室轉了一圈兒。
看到姜哲停下休息,就走過來看他的作品。
“不錯,患者和大夫的神態,表現的不錯。注意,畫線條的用筆,要留得住。”
姜哲借機詢問譚老師,對線條和筆法的理解。
譚老師先講國畫線條的常規要求,然后從這幅畫的具體例子開始分析。“除了醫生和患者,還有皺著眉頭,苦著臉的小童,躲在老者的身后,不敢正視患者;按肩膀的小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些描繪都十分細膩,透過外在表情,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都呈現的活靈活現,令人回味。
這些都需要用精準簡練的線條表達……”
他講了一會兒,對姜哲問道:“你已經畫了一些,有什么體會?”
姜哲說道:“我能看出人物造型夸張的優點,但是應該怎么把握其中的尺度?”
這張畫上,除了人物之外還有樹木。山水等等,他又詢問一些具體的技法。
譚老師拿起畫筆,在一張草稿紙上,開始講解具體的技法,比如勾描與皴擦。
“很多筆畫,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我們學習作品,不但要學精湛的畫技,還要理解表現形式。
比如骨法用筆,以形寫神,氣韻生動。
這些形容詞,很難理解。必須通過一個個具體例子來分析。
線條組成的形象,能給人一種視覺沖擊,引發觀者美妙的聯想。這就是國畫的追求。
符合人們心中所想,就會感到真實。”
譚老師的講解,吸引了其他同學來觀摩。
“國畫的本質,來自文化。”他看到很多學生愿意聽自己的講解,越發來了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