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期待來這里觀摩學習。進入場館,先拿到了一份資料,快速瀏覽這家美術館的歷史以及重要藏品介紹。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里的學院兩個字,最初的是威尼斯美術學院。不過,從1879年開始,二者已經完全分開,但學院美術館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學院美術館內藏有很多藝術大師的經典名詞。
姜哲看到宣傳資料中,印有意大利北部第一位文藝復興畫家曼特尼亞的圣喬治;達芬奇的維克魯威人(圓圈中的人像);還有荷蘭畫家博斯的圣徒三聯畫和未來的意象四聯畫兩幅作品。
走在美術館內,姜哲感受到的氣氛,與雙年展完全不同。
雙年展上感受到的是現在,自由,不同思想的碰撞。而在這里感受到的是肅穆,寧靜與唯美。
姜哲在博斯的作品前停步。系統收錄作品信息的同時,他也在感受作品的美。
這位畫家知名度比不了達芬奇但不能忽視。他是15世紀著名的荷蘭畫家,他充滿想象力和獨特性的作品,影響了他之后的很多藝術家。根據資料,目前存世的博斯畫作僅有25幅,學院美術館里就有兩幅。
姜哲以前沒臨摹過博斯的作品,只是聽過他的名字,看過一些作品圖片。現在,可以近距離,盡情的觀賞。
每當看到一幅特別欣賞的作品,姜哲都停下來仔細觀摩,恨不得擺開畫具,慢慢的觀摩、臨摹。
可是,這里館藏的珍品太多,看著眼前的一幅作品,想著還有更多名作沒看,又不得不挪動腳步。
學院美術館最重要的收藏,是其數量龐大的14世紀~18世紀威尼斯本地畫家的珍貴畫作,特別是威尼斯畫派的作品。
他連續看過了幾幅威尼斯本地畫家的作品,把記憶中的資料與當下所觀所得進行對照。
威尼斯畫派是在15世紀晚期,經喬爾喬內和提香兩位畫家的努力,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流派。威尼斯畫派的畫家認為,繪畫造型最先考慮的問題不是線條,而是色彩和光線,提倡在作畫時用色彩直接作畫。
姜哲結合自己的觀察,認為這些理念的形成,應該是與水城威尼斯這一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地中海的強烈光線和海水的相互作用,讓這里人對光和色極為敏感。
這種理念造就了與獨特的畫風,與達芬奇為代表的佛羅倫薩畫派,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果,影響深遠。現在的一些繪畫顏料中,還有以提香命名的顏色種類。
華國人熟知的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格和拉斐爾。威尼斯畫派也有三杰,提香,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
學院美術館里就藏有他們的眾多作品。
姜哲在一幅丁托列托的作品前,停下腳步。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將圣馬可的尸體運回威尼斯。
美術館有這幅作品的詳細介紹。
這幅畫是丁托列托收委托而創作的一組系列油畫,一共有三幅。學院美術館的這幅是該系列畫作的第二幅。
系列作品是為了記錄九世紀初兩個受雇于威尼斯總督的商人,前往埃及將威尼斯保護神圣馬可的尸體和圣物偷運回威尼斯的故事。
姜哲欣賞作品的同時,不自覺的開始模擬臨摹這幅作品的過程,想象著畫家創作時的狀態。
不知不覺,他在作品前站立了很長時間,引得工作人員頻頻注目。
發現自己被人注視,姜哲并不在意。雖然模擬的過程被打斷,但是學院美術館還有里大量的收藏,等著自己去學習。
他為了節省時間,打算先去觀摩學院美術館最具代表性的威尼斯畫派作品:喬爾喬內的暴風雨。
就在他走向收藏這幅畫的展廳時,忽然聽到了系統的提示音。
他打開系統,查看提示內容:
您觸發特殊機,是否消耗獎勵,將機遇收益落實?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