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畫家描繪過這個不算新奇的題材,其中有不少比較知名的作品。但是,到了姜哲的素描稿中,這幅畫既有戲劇性,也有普通人生活的真實。
汪真看到,畫中的阿波羅,用最迅捷的姿勢,扶起雅辛托斯,配合特殊的光線效果,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盡管這還只是一副素描稿。畫面里的每個人物,包括配角,都勾畫得入木三分。
人們的臉上有詫異,恐懼,疑惑和同情等各種復雜的表情。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汪真甚至發現,一些配角的相貌似乎有些眼熟。
仔細分辨了一下,其中一個人的項目很像在米國認識的杰克。繼續分辨,又發現了幾個熟悉的人,例如米勒的管家。
這些人,都是他們在米國認識的一些。有些人接觸的次數不多,話都沒說過幾句。
她驚訝的看向姜哲:“你是怎么記住這么多人的相貌?我記得,你在紐約畫草稿的時候,沒畫這些人?”
姜哲笑而不語,明白汪真看出了自己在創作中用的手法。
之所以選擇用真實存在的人,當做配角兒,并不是為了諷刺或者暗示什么,而是為了真實和生動。
如果使用虛構的形象,必然會受到固定思維的影響,進而出現程式化。用這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作為參照,能畫出千人千面,才能稱得上生動。
他沒有解釋,而是說道:“你看這幅畫的時候,有沒有第一眼就被吸引的感覺?”
“有。”汪真說道:“第一印象好,而且似乎越看越有韻味兒。”
姜哲說道:“米勒的要求,其實挺難把握。這幅畫既要有戲劇性,還要掛在家中觀賞。所以,作品的視覺沖擊不能太過激烈,還需要有能夠慢慢品味的余地。我只能盡可能的找平衡。”
汪真說道:“這已經很好了。我可以拍照了?”
“可以,把這個詳細稿,發給米勒。”姜哲說道。
按照約定,正式創作的不同階段,都會拍照片發給米勒。
盡管會影響創作的自由,但是誰讓姜哲還沒達到畢加索的地位呢。
汪真拍下兩張照片。
一張只拍作品;另一張是姜哲站在作品旁邊,算是創作過程中的剪影。用她的話說都是有紀念意義的資料。
姜哲看了照片,覺得不錯。
“我會盡快發給米勒,應該沒有問題。”汪真說道。
姜哲沒有等很久。
第二天,汪真就再次來到姜哲的畫室,并帶來了好消息。
“昨天,我把照片發送到那邊,幾個小時之后,米勒就給出回復。”汪真說道:“他對你的素描稿非常滿意。就以此為準,進行創作。”
“好,我會盡快開始。”
“另外,他發來了一些照片,你看看。”汪真讓姜哲打開電腦,打開自己的郵箱,讓姜哲照片。
照片拍攝的是一些農場的風景。有典型米國鄉村風格的木質房子,有牧場,草地,駿馬,牛羊等等。
“米勒說,這是他家鄉的一些風景。你可以用這些題材進行創作。”汪真說道。
姜哲邊看著照片邊說道:“我對這些元素,其實沒什么感收,等到定制稿完成之后,再說吧。”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