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計劃之前,姜哲曾學習過這幅畫,也看過很多關于這幅畫的傳說。
有人說原本畫的是白天,因為畫面變暗,所以被稱為夜巡。
甚至有人煞有介事的說,這幅畫是在18世紀的時候,被熏黑了,類似這樣的說法,很難被證實。
姜哲在整理資料過程中,把這些不可靠的信息剔除,然后找來一幅印刷品,將其懸掛在畫室中,用作日常觀摩。
為了能系統學習倫勃朗的技法,他準備研究畫家的草稿,水彩,油畫等不同繪畫的資料,當然包括繪畫所用畫材。
他先嘗試用速寫、素描,臨摹作品中的一些細節。經過一些嘗試,發現問題后,再去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完整,還有一些論述,相互矛盾。
姜哲不得不把所有資料進行整理,分類。這一過程,非常繁瑣。他不厭其煩的理順資料,合理安排學習計劃。
……
姜哲點開系統,在資料庫中觀摩夜巡這幅作品。
他用系統將這幅畫放作放大,觀看畫面所有細節,有所發現后,就會用系統的功能,模擬畫家創作的過程。
因為提前看過學習過大量的資料,他在學習開始觀摩時,重點揣摩畫家創作的思路。
夜巡這幅畫的本質,是一副團體肖像畫。說白了就是團購定制作品。很多人一起請某個畫家給他們畫一幅畫集體肖像。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出資人平均出錢,這就導致,團體肖像畫經常出現排隊拍集體照的形式。
當時的荷蘭流行這種繪畫,市場需求量很大。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倫勃朗崛起。
按照大多數研究者的說法,倫勃朗因為創作了一幅集體肖像畫,被消費者認可。
這幅畫也是一幅名作——杜爾醫生的解剖課。
姜哲找出這幅作品的資料,與夜巡擺在一起,進行比對。
杜爾醫生的解剖課,也是一幅團體肖像畫。倫勃朗創作這幅作品時,已經打破了那種排隊的呆板的構圖。
畫中所有人,圍繞在解剖臺周圍,整體效果變得生動。
姜哲觀摩這幅畫的時候,沒有進行臨摹。他只想弄清楚畫作之間的關系,體會畫家的創作思路。
一鳴驚人后的倫勃朗,接到了很多訂單。在接到夜巡這件團體肖像畫的訂單后,他決定再繼續做出突破。
姜哲分析比對夜巡與解剖課兩幅作品,發現,夜巡這幅畫當中的光線,約有兩處。一處照射在民兵連長和他的副手身上,還有一處,照射在小姑娘的身上。
這種光影效果與解剖課教室截然不同。解剖課教室這幅畫,雖然在人物位置上做了改變,但每個人物的臉上,依舊延續了倫勃朗獨有的人物畫光線效果。
姜哲猜測,倫勃朗想在這幅畫中,優化光源效果。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他使用了一次觀摩大師創作的機會。
用系統綜合分析的結果,體驗大師創作過程,給姜哲帶來了震撼,也發現了之前研究的一些錯誤。
姜哲專心觀摩學習的同時,沒有放松學校內的學習。
濱海藝術學院組織師生們參加全國美展,為了能夠獲得好成績,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
此時,第一輪選拔,已經開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