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弄了這么大陣仗,就是為了遞上這份文書,一副你不答應,我不穿衣的架勢,怎能不讓人反感?
朱棣招了招手,劉金寶公公將那文書給拿起,檢查了一下周遭后,畢恭畢敬地送上前來。
明明就是吃飯喝酒跳舞的局,搞得還要加班看文書,朱棣是皺著眉頭看完了內容,不由一驚,“阿魯臺想與大明飲刻金盟約?”
“老夏,刻金盟約是什么?”林川抓著身旁的夏原吉不懂就問起來。
“這是元朝的最高盟約,起誓者,需熔金與酒交杯換盞飲之。相傳如不遵守誓約者,必將腸穿肚爛而亡。”夏原吉小聲介紹著。
“我靠,直接喝金子,哪用違約啊,這不當場重金屬中毒,直接拉稀擺帶嗎?”林川只能說古代人真是一點醫學常識都沒有。
“諸位愛卿,既然能議事的都在這里,那就大家一起拿個主意唄。阿魯臺望與大明締結盟約,享永世太平。但有一條件,就是讓寡人把吐蕃諸部,悉數隸屬于他,你們說可,還是不可?”
此時的吐蕃諸部對于大明的狀態,可以理解為藩王自治,不管是軍隊還是行政單位都是當地的各大勢力部落。例如其中最大的赤斤蒙古衛,就是蒙古族部落首領塔力尼管轄,有近五萬人馬。
將吐蕃各族部落加起來算,最少能再拉出一支三十萬人的軍隊出來。況且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對大明表示歸順之意,年年納貢,沒有戰事襲擾,保存的實力也是最為完整的存在。
阿魯臺與這些吐蕃諸部許多勢力過去都有往來,并且許多人也算是效忠于他。直到韃靼明確與大明為敵,他們才被迫斷絕了關系。
殊不知有機會的,只要大明允許,他們自會屁顛屁顛地收歸阿魯臺的麾下,繼續以這大國師馬首是瞻。
如果擔心阿魯臺收編吐蕃諸部后會對大明不測,那就是想多了,畢竟以肅州衛為例,依托天險,城高炮厲,屯兵超過60萬,還是武德充沛老宋家的根據地。
想從西北入侵大明,一場仗不打個三年五載,都見不到中原大城的影子,而這段時間,他的北面就是瓦剌的大本營,一個前后夾擊,能把阿魯臺的便便都給打出來。
而一邊和大明遞交盟約,一邊要吐蕃諸部意圖不要太明顯。阿魯臺是想以吐蕃為跳板,一路向北直接進攻瓦剌后方民生重地,只需數百里就能殺到瓦剌的心窩子,再由韃靼大軍從東面大舉壓進,操作得當的話,瓦剌三巨頭最多能茍活月余,就會被全軍覆沒之。
這已經等同阿魯臺的陽謀,希望大明皇帝可以成全,飲刻金盟約就是為了給大明,韃靼一統草原后的安全保障。
假設,草原上只剩下了一種聲音,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政權,并且起毒誓不會來犯,大明每年在邊塞可節約下來的人工與兵馬,投入到生產生活中去,大明每年的稅銀最少能漲個二成。
多少黎民百姓都將在這項舉措中獲利,更能讓朱棣成為千古以來,第一個解決草原威脅的君王。只可惜,朱棣還沒有那么天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