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歷史上,讓劉裕以2000左右的精銳步兵大破北魏3萬左右的精銳騎兵的卻月陣構成條件稍顯復雜,具體包括地理條件、兵器、兵種和兵力配置。
因為那時候劉裕麾下的晉軍有制水權,所以河水可以保障“卻月陣”后方及側翼的安全,不必擔心被敵軍合圍視野寬廣的平坦河岸。
良好的視野便于觀察敵我雙方的行動,及時掌握戰場的情況;平坦地勢則可以使敵軍失去地形優勢,而晉軍可在高大戰船上俯瞰戰場,相當于占據了制高點。因此劉裕在距水百余步之處用戰車百乘布下弧形“卻月陣”,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設置7名持杖士卒,共計700人。
布陣后,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應,并攜帶大弩百張,每輛戰車上各加設20名士卒,并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
因為“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沖擊能力。
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所以才向死而生,一戰打破北魏三萬精騎!
經過此戰,“卻月陣”威名大振,為后人所津津樂道,以至一談及如何“以步制騎”,必言“卻月陣”。
只是卻月陣對地形的要求非常的大,一旦有失誤,就有被對方騎兵從側翼穿插或者從后翼大舉突進的危險。
如果北魏騎兵從后面包抄,劉裕的卻月陣則難以奏效。
不過,當時對面的拓跋嗣命令長孫嵩等人急救后秦,所以北魏騎兵不顧思索的就貿然進入,豈能有不敗之理。
劉裕正是用敵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此陣恰當好處,成就了這機巧絕倫的驚鴻一戰。
此后,斯人已逝,時局驟變,卻月便不再復見。
而如今劉裕與趙匡胤的夜煞軍先頭騎兵遭遇的地方也并沒有水源,但劉裕是何人
他不僅善于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還善于戰術革新,不僅善于指揮步兵、水軍作戰,更善于指揮諸兵軍協同作戰。
“卻月陣”擊敗北魏精騎,只是劉裕指揮諸兵軍協同作戰的典型戰例而已。
就算沒有地形優勢,但劉裕也并未顯得慌亂,相反,他的眼中還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這一刻,不僅是對夜煞軍實力的一次考驗,更是對自己獨創兵法的一次實戰檢驗。
在沒有水道可依的情況下,劉裕只是環視四周,心中便已經有了計較,決定靈活變通,將原本自己心里想的“卻月陣”進行改良,以適應當前的戰場環境。
這次,劉裕利用周圍地形的高低起伏,將戰車布置在了一個微微隆起的小坡上,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他迅速命令士兵們行動起來,利用地形優勢,以山丘、溝壑為天然屏障,構建了一個半圓形的防御陣型。
戰車被布置在陣型的前端,并且每輛戰車之間,用堅韌的繩索相連,形成了一道弧形的防線,宛如一輪彎月,靜靜地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同時每輛戰車上,劉裕都安排了七名手持長杖的士卒嚴陣以待,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沖擊。
而戰車之后,則是密密麻麻的步兵,他們手持弩、錘、槊等各式武器,構成了陣型的主體力量。
此外,劉裕還特意安排了一支小型的騎兵部隊,隱藏在陣型的兩側,他們的任務是等待時機,對敵軍的側翼進行突襲,打亂敵軍的陣腳。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