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車船發動機啟動,需要蓄電池大功率放電,但通常放電比例僅為2-5%,之前的技術是能滿足的。
不間斷電源即便在斷電時,蓄電池組的放電比例可能極高,需要支持設備較大時間的供電,但就算目前電網建設較為落后,一年當中電網斷電,需要蓄電池組深度供電的次數可能也就三五次。
宿云山能源目前生產的閥控蓄電池,在三年的壽命周期內,深度放電三五十次,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然而真正的深循環電池,需要壽命周期內,深度放電(80%以上)三五百次以上不發生嚴重虧電衰減,這個技術難度就高了,需要對電解液及電極鉛膏配方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革新。
而這也是動力電池所需要的基本門檻。
八十年代底,日本就已經有電動自行車的問世,但在日本,電動自行動只允許采用比例助力控制系統,即必須是“人力+電力”的混合運行模式,不允許采取純電動模式。
近年來已經國內有一些廠商注意到電動助力車在國內的市場前景,特別是滬京等地城區禁摩,電動助力車在城鎮中短程出行上有著無以比擬的優勢。
國內目前沒有能力生產高水平的動力輔助系統,從日本直接進口核心零部件成本又太高,導致整車生產出來后的價格會嚴重超出當時的消費水平,目前國內的研究機構以及廠商,也正在積極尋找新的替代技術。
張殷彪作為宿云山能源的總經理,一直都很注意開發閥控蓄電池新的應用場景市場,去年就關注到滬市有一家自行車廠聯合研究機構,推出一款國產電動自行車,還頗受市場歡迎。
不過,到今年這款電動自行車基本就銷聲匿跡了。
原因很簡單,除了電機控制技術還談不上特別成熟外,最關鍵的還是蓄電池技術不過關,充放電三五十次之后,就虧電嚴重。
簡單的說,這款電動自行車剛買回家,充滿電一次能跑小二十公里,基本能滿足在滬市的日常出行需求,但使用三五個月后,十公里都跑不了,消費者哪里樂意?
蝸巢科技雖然不介入蓄電池的具體生產,之前也將東洲動力的股票全部清空,套取資金支撐后續的研究,但蝸巢科技對閥控蓄電池后續技術開發一直沒有停頓下來。
閥控蓄電池的技術開發,以沈奕為主,課題組幾名關鍵成員,還是老蓄電池廠的技術骨干,叫張殷彪幾頓老酒一哄,不知不覺間就把目前的一些研究進展吐露出來。
張殷彪了解到蝸巢科技的閥控蓄電池在深循環領域的研究,已經做了兩百次深度放電衰減控制在20%以內的水平;同時在新的電池容量也有較大比例的提高,差不多做到原富液式開口電池90%的水平。
張殷彪就想到兩個可能,一是宿云山能源接手深循環技術,下一步生產動力電池,二是將滬市這家廠商手里的電機控制技術買下來,上市公司可以布局電動自行車市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