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到位于秣陵紫荊山景區內的東郊國賓館,蕭良就見到熊志遠留學時的同學何宏泰、李琳。
何宏泰性格與張殷彪類似,屬于非典型理工男,性格開朗熱情,長相卻要比張殷彪高大白凈。
與熊志遠的父親蘇利文相似,何宏泰自己的家境普通,算是學而優則入贅的典型,讀書刻苦用功,大學就讀香港理工大學,與和永電子的大公主李琳是同學,被和永電子的老板李啟昌看上后,一同送往國外留學。
何宏泰、李琳留學期間就已經結婚,但哪怕作為接班人培養,進入和永電子后也是從基層做起。
經過七八年的鍛煉,此時的何宏泰也算是深得老丈人李啟昌的信任,目前夫婦二人除了管理在深市的一座電子工廠外,還參與別的一些項目投資。
在車上,蕭良聽熊志遠介紹,和永電子從玩具模型所用的微型電機做起,目前涉足電動工具等多個領域,年產值也有五六個億,在微型電機行業里,可以說是規模相當不小了。
不過,蕭良前世并沒有聽說過和永電子的存在,猜測應該是他創業之后真正關注行業信息的時候,和永電子就跟成千上萬家在大陸投資的香港企業一樣,已經在時代的洪流中沒落了。
香港的電子業也有過輝煌的歷史。
八十年代中葉鼎盛時僅港島的電子廠超過兩千家,算上在大陸投資的,將有一兩萬家之多。
除了簡單的收音機、錄音機、電子表、計算器等產品外,還涉及微型電機、個人電腦、多層次線路板、電腦外設、通訊器材、影音產品的裝配。
此時正為內地民眾所熟悉的vcd,廠商所使用的電路板,當下也主要從香港引進。
不過,香港電子業的輝煌九十年代以后就戛然而止了。
哪怕證券市場、樓市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遭受摧殘,香港電子業也沒能重振輝煌,人才的斷流變成最關鍵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香港本土的人才供應嚴重不足。
香港就那么一點人口,每年大學出來僅有萬兒八千的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其中七八成都被金融地產等行業吸走了,剩下兩三成跑去當商場銷售乃至貨車司機,輕輕松松就能賺兩三萬港元的月薪,誰吃飽撐著玩吃力不討好的工科啊?
另一方面還是港資企業對內地的人才培養也嚴重不足,或者說遠不夠信任。
臺資電子企業在大陸的投資,能夠在九十年代末迅速崛起,很核心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自身每年就能為各大企業的管理、技術崗位,輸送二三十萬新鮮血液。
進入大陸的臺資企業,雖然對大陸干部也極為防范,但用臺籍干部掌控核心管理、技術后,至少敢用大陸干部、技術,也不怕培養起來后的正常流失。
蕭良參加完當天的評審會后,就直接坐車趕往秣陵,路上也沒有停歇下來用餐,在東郊國賓館入住下來都九點鐘了。
這時候讓賓館的后廚簡單做了幾碗面條,蕭良邊吃邊跟何宏泰、李琳夫婦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