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為解決江北腹地沒有鐵路的問題,省里決定自籌資金修建徐東鐵路,也要求沿線市縣參與籌資。
當年東洲市為了少出錢,境內就規劃了兩個車站,一個位于獅山縣以西、海陽縣北部的海陽縣站;一個是位于東洲市西港區以西的西港站。
雖說規劃建于鹽瀆市梁豐縣南的梁豐站,距離溱東較近,但溱東縣城過去還有三十多公里。
不是徐鐵集團即將得到充足資金的注入,溱東縣就可以站出來隨意要求對線路進行調整并設站的;得加錢!
現在不僅徐東鐵路大有可能會在溱東縣設站,就連大家討論了兩三年,短時間壓根都沒有指望落地的秣東鐵路都有可能走北線,接入溱東站,程雷想想也是振奮,心想蕭書記真要在任上,將這兩件事做成了,溱東人民得念著多少年?
四瓶白酒分完,又吃過長壽面,葉曉秀陪著錢采薇以及保姆先住到縣委招待所去,蕭良他們幫著將餐桌收拾干凈,就坐在客廳里聊天。
蕭長華與葛明蘭在溱東的住處,比普通的民居條件肯定要好很多。
磨石子地面,客廳、臥室還裝了客調;也有專門的會客廳、書房,供蕭長華在住處接待客人以及工作。
不過,也不要指望能跟湖東路新宅相比。
好在大家也不挑剔。
蕭長華綜合考慮下,雖然決定放棄兩年內將縣屬工業企業全部改制掉的激進想法,但坐下來還是談了很多溱東縣當前的國營及集體企業發展情況。
溱東解放初期作為純粹的農業縣,早年是沒有什么工業基礎的。
六十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全國上下掀起戰備高潮。
溱東依據備戰要求,在原有的薄弱紡織、食品加工業的基礎之上,又重點建設縣鋼鐵廠、農機廠、化肥廠、水泥廠,與后續七十年代陸續新建的制陶、制革、玻璃器皿、服裝、耐火材料、紡機、飲料、食品、自行車等企業,以及社隊集體工業企業也逐漸有了一些規模,共同形成了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小而全的溱東工業體系。
這也是早期舉世聞名,奠定了全國縣域工業經濟基礎的“五小”工程。
改革開放之后,溱東縣的國營及集體企業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鼎盛時期全縣總計有一百二十家國營廠以及七百多家鄉鎮集體企業。
蕭良在華商經貿交流大會演講里提到,第四輪以碎片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產業鏈將加速往國內轉移,其中一個核心基礎就在這里。
溱東在東部沿海那么多縣市里,經濟發展可以說是相當滯后了,但也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輕工制造基礎,甚至還有一些重化工業的底子,外加近二十萬產業工人與基層管理人員。
可惜的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起來,溱東的國營廠、鄉鎮集體企業無法適應殘酷的市場競爭,紛紛陷入虧損的泥淖之中;又由于地處偏僻,民營集團也遠不如海陽、曲塘、獅山活躍,招商引資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與其他縣的經濟則進一步拉開差距。
不過,只要溱東與外界的交通瓶頸打開,引進更多的外部企業入駐,與現有的縣域經濟進行融合、共生,進一步反哺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并非難以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