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電子八十年代中期就在香港上市了,但其主營業務,無論是給玩具廠商以及電動工具廠商供應中低端微型電機,還是為日本電子游戲機廠商貼牌代工,在投資者眼里,跟港臺絕大多數的中低端電子廠商沒有太大的區別,也沒有什么值得特別重視的地方。
受金融風暴的沖擊,和永電機這兩塊的訂單業務下滑嚴重,九八、九九年連續發生虧損。
和永電子兩年前跟蝸巢科技合資成立微型電機聯合實驗室,算是新興業務,還共同投入上億資金向無刷電機、伺服電機以及震動模組等領域進行研發,率先在獅山灣工業園建設工廠,將電動自行車所用的永磁無刷電機產業化,九八、九九年分別突破三十萬、六十萬件(套)產量。
不過,蕭良在蝸巢科技轉讓相關技術以及成立聯合實驗室之初,決定走的就是產業優先的路線。
也就是說,上游各個環節暫時都別想著賺快錢;前期市場那么小,賺快錢沒有意義,只會強迫下游廠商都蜂擁而去拿劣質的組配件湊和。
動力深循環電池也好,永磁無刷電機以及電子控制系統等等,基本都是在成本價的基礎上,稍加三五個點的利潤供貨給下游廠商。
以此確保獅山灣電動自行車產業園的終端企業,采用蝸巢科技全套技術,能將每一輛電動自行車的銷售價格,控制在城市家庭勉強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說白了就是盡可能優先推廣蝸巢科技的技術標準,搶占先發優勢。
永磁無刷電機的技術,初期也確實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斷有各種召回發生,因此和永電子前兩年這一塊的業務,也沒有產生多少利潤。
而香港這邊的投資者、市場分析機構,既不看好內地的技術研發水準,更不看好電動自行車在內地的市場增長空間。
他們以為剛問世的電動自行車,基礎款銷價就高達兩千多元,未來最大的空間大約也就跟內地的摩托車市場相當,每年能有八九百萬輛產銷量就頂天了——更何況內地限摩禁摩還沒有全面鋪開,會不會全面鋪開,目前都還是猜測。
這些都限制住了市場對和永電子永磁無刷電機業務的想象力。
近兩年來香港科技股行情爆發,和永電子受惠有限,近期市值在二十億左右震蕩,在香港算是非常典型的中小盤工業股。
熊志遠大年初一想約何宏泰見面,一起坐夏侯江的游艇前往澳門游玩,卻不想何宏泰的岳父,和永電子的創始人李啟昌,年前不幸在醫院檢查出惡性腫瘤,何宏泰無法赴約成行。
蕭良次日與熊志遠、許建強專程趕往醫院探視李啟昌。
李啟昌惡性腫瘤雖然還沒有發生轉移,但已經不宜再承擔繁重的管理工作,家里人準備安排他前往美國接受治療。
李啟昌已經打算徹底將和永電子交給女婿何宏泰接管,年后就準備召開董事會,宣布辭任和永電子董事長、總裁一事。
何宏泰離開和永電子,單獨到新的集團負責代工業務已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