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續之所以能有一段蜜月期,主要也是借殼上市后的星視,市值很快激增到六七百億港元,極度渴缺實質性業務的填充。
蕭良推薦朱鹮電子的手機項目,以及對添美網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確實切入了星視當時最迫切的需求。
不過,鄭仲湘的資本運作理念,一直都是通過項目或優質資產的不斷并購、整合,迅速擴大星視的規模,支撐市值高速、持續成長。
這其實也是去年四月初鄭仲湘與蕭良分道揚鑣的根本。
在星視通訊電子之外,無論是做科技產業園,吸引供應鏈上游的初創科技公司入駐,還是配套成立專門的科創風投基金,鄭仲湘一方面是被蕭良在推著走,一方面還是想給星視鍍更鮮亮的科技概念,并非出乎深耕技術、產業鏈發展這些似乎不切實際的理念。
隨著星視的市值持續高歌猛進,星視通訊電子的成長空間,都遠不足以支撐這個市值時,鄭仲湘與陳逸森他們的注意力,也就很快轉移到香港電訊身上去了。
星視怎么可能會跟蝸巢科技有更緊密的合作嘛?
目前鄭仲湘重新將注意力轉移到星視通訊電子身上,也不過是為形勢所迫。
林杰雖然個人利益跟星視電訊高度捆綁,攤薄后他個人持有上市公司0.3%的股份,也是他近十年來追隨鄭仲湘勞苦功高所得,但也恰恰如此,他對鄭仲湘性格里的優缺點,看得比誰都清楚。
“你覺得鄭先生這次的決心會有多大?”周培薇有些不甘心的問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林杰微微蹙著眉頭,感慨說道,“只是現在被蝸巢科技推著走,不下決心也不行啊!”
國內最先得益于愛立信、摩托羅拉以及諾基亞三大巨頭分別在津城、首都以及秣陵等地獨資或合資建廠,將中后端組裝工序大規模轉移過來,使得國內名義上的手機產量,從九六年的四百多萬部,直接激增到九七年的四千七百萬部。
往后雖然沒有這么夸張的漲幅,但隨著臺資在大陸的電子工廠陸續往手機組裝代工業務轉型,這兩年內地手機產量也穩步攀登新的臺階。
今年內地的手機總產量預計能達到九千萬部。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鴻盈科技工業園一步想要發展七八百萬部年產能規模,還是星視通訊電子下一步想發展到五百萬部年產能規模,應該不會構成激烈的競爭才是。
畢竟兩家占全國手機總產量(能)的比例,都還非常的有限。
現在很核心的一個問題是,曾經的一段蜜月期,使得雙方對兩三百家科技初創公司、供應鏈企業的投資,是交錯在一起,甚至蕭良那邊更多一些。
不談蝸巢科技直接或間接投資的公司,以及早就密切開展合作的企業了,去年一年盈投控股就在上游初創公司產能轉換方面砸進去四個億;今年前四個月又累計砸了兩個億。
星視對上游供應鏈企業的投資額,還不足盈投的三分之一。
雖然星視更集中投手機上的上游企業,盈投的投資范圍要寬泛得多,雖然董建鋒今天流露出來的態度,是更傾向選擇跟星視合作不假,但倘若等鴻盈科技工業園真正建立起來了,手里掌握著每年六七百萬臺手機代工訂單,而星視卻無長進,或者長進不足呢?
董建鋒這些公司,到時候最終會投向誰的懷抱,還需要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