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九十年代以來在珠江兩岸扎根的臺資電子大廠,近年也開始發展手機oem代工業務,但分析機構預測今年國內oem產能,總計能貢獻兩千萬部的產量。
全球手機市場總的產能需求與占據全球90%以上市場份額的國際通訊巨頭自建產能,之間差距所產生的oem產能需求,市場分析機構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未來五年時間里,全球移動通訊市場發展趨勢,也是不難分析的,歐美肯定會趨于飽和,新興國家的增漲也是有天花板的。
這也決定了未來五年時間里總的手機oem產能總需求,也是能夠大體判斷的,絕大部分分析機構判斷在一億五千萬部左右。
就算手機oem產能需求有七成,也就是一億部手機產能需求落在國內,但鴻盈科技有什么臉,說能吃下其中的60%?
現在鴻盈科技大搞價格戰,看似搶到一些業務,但一方面鴻盈科技剛轉型,規模非常有限,能搶到手的也都是低端邊角業務,對已經進入手機oem產業的臺資大廠影響不大,所以沒有引起激烈的競爭。
不過,鴻盈科技真想試圖吃下60%的市場,背后資本實力雄厚的臺資大廠會輕易退讓?
其他不說了,星視有朝一日會輕易將愛立信的代工業務讓出去?
還是說星視玩不起價格戰了?
因此,鄭仲湘跟林杰他們分析,更大的可能是蕭良對將來手機oem產業的發展規模,判斷跟主流機構完全不一樣。
這一點從蕭良當年在華商經貿交流大會上的演講,也是能補窺端倪的。
蕭良對內地的經濟,對全球產業往內地轉移的速度及規模,確實要比主流經濟學家、分析師們樂觀得多。
鄭仲湘他們將五年往后國內手機oem產業發展預測放寬一倍還是遠遠不足,感覺需要將五六年后,每年國內oem手機產量預測,毫無理由的放寬到三億部以上,才能勉強支撐鴻盈科技激進到沒邊的發展計劃。
然而就算如此,鴻盈科技未來也需要依托價格戰去搶奪20%的市場份額,也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很難扭虧為盈。
畢竟這個市場的利潤空間,大家是能看得到的。
oem代工業務,原本就是整個產業鏈的最底層,就是因為歐美發達國家勞動力價格上漲,才一步步往發展中國家轉移的。
大家做這個,是指望吃人口紅利的,指望能分到多少蛋糕?
因此就這一點,鄭仲湘、林杰他們到現在還沒有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