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是隸屬于鴻盈科技的電機制造集團,包括年產三百萬套電動自行車專用電機在內,去年產值剛剛突破十億。右邊原本是蝸巢科技與和永電子合資成立的電機聯合實驗室。去年我收購和永電子的控股權后,更名鴻盈科技,我個人希望電機實驗室能承擔更多的研究工作,但這會帶來大量額外的研發開支,已經不再是上市公司鴻盈科技應該承擔的責任了。于是,我就將電機實驗室完全剝離出來,置入蝸巢科技之中……”
“……和永電子早年在香港發展就專做各種微型電機,三四十年來有不弱的技術積累,在這些基礎之上,實驗室這幾年除了發展無刷直流永磁電機技術外,也陸續加入各種步進伺服以及交流電感應電機的研究工作……”
蕭良、鐘云鋒陪同王相泉、楊榮衍抵達東洲參觀調研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獅山灣產業園的電機實驗室;唐繼華、汪興民與佟毓正、孫楚辭、蔡春等東洲大學領導、學術帶頭人也是直接來到實驗室大門前等候迎接。
下車后除了重點介紹唐繼華、汪興民以及佟毓正、孫楚辭、蔡春等人身份外,蕭良也是先將電機實驗室的情況,簡單做了介紹。
電機實驗室占地不到二十畝,主體由四棟六到八層高的實驗研究樓組成,作為鴻盈科技工業園的組成部分,非常不起眼,但中高級研究人員已經有四百多人,已經遠遠超過一座實驗室應有的規模,可以說是一座大型研究所或者中型研究院了。
昨日之行就令楊榮衍激動不已,想到今天能看到蝸巢科技更多隱而未露的研究成果與研發體系建設情況,內心也是充滿了期待。
走進大門,看到兩側的自行車棚里,停滿了員工代步的電動自行車,楊榮衍跟身邊陪同的王相泉、鐘云峰等人,很是感慨說道:
“我們一直都說電機是機械世界的‘動力心臟’,建國以來從國家部委到省市各個層次,都極其注重電機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電動自行車國內也是很早就在摸索研究了,八三年永久自行車廠就采用150瓦柱狀式電機,外加24v普通鉛酸電池,制造了國內第一款產業化電動車。九五年五道口大學拿出第一款輪轂電機電動自行車——這個輪轂電機,就是將電機的轉子、定子分別放在車輪跟車軸上,能大幅降低能量的消耗,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動自行車雛形產品了。我當時參加過一次技術研討會,印象非常深刻,記得當時采用的是有刷無齒電機技術,最大輸出轉矩是10n,能量消耗降低之后,進口的鉛酸電池續航能達到三十公里,在當時已經是重大突破了。但是誰能想到呢,蝸巢科技當時就已經在做無刷直流永磁電機了,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同等成本、同等尺度大小,無刷直流永磁電機技術,將最大輸出轉矩整整提高了五倍,能量消耗還進一步降低了30%。你們不要看蝸巢科技最新的電機技術專利還在保密期中,但他們生產的電機,已經應用于諸多電動自行車產品之中,國內就有研究機構第一時間對其電機技術進行了拆解。我看你們怎么都有些迷茫啊,不會我一個外人,比你們更了解蝸巢科技藏著掖著的技術實力吧?”
楊榮衍昨天在西南塘研究基地,就說過他對蝸巢科技的研究實力有一定的了解,但昨天一整天主要還是蕭良介紹石墨烯的發現經過以及研究體系、實驗室的建設情況。
中科院作為全國自然科學研究最高機構,肯定要對全國的科研活動及質量,整體上有所掌控,鐘云峰他們也就以為楊榮衍是從專利申請以及高質量論文發表數量等方面,對蝸巢科技的科研實力有一個整體、宏觀上的了解。
他們卻沒有想到楊榮衍對蝸巢科技的了解,會如此細致入微,顯然是蝸巢科技早就進入他的視野里了。
當然了,蕭良之前對誰都是一視同仁,不要說鐘云峰了,就連唐繼華、蕭瀟乃至蕭長華都沒有機會深入了解蝸巢科技這些年實際開展的研究工作。
這一次也確實是楊榮衍的緣故,大家才有機會真正走進蝸巢科技的研究基地。
因此對蝸巢科技研究工作的不了解,鐘云峰他們也沒有什么尷尬的,笑著說道:
“這也是蕭良他喜歡埋頭做事,不喜歡炫耀。要不是這次借相泉書記與楊院長的光,我們還真沒有機會走進電機實驗室,看一看蝸巢科技的研究人員到底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呢。”
楊榮衍跟王相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