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這兩句便可知陳小酒仙并非浪得虛名。
只聽這兩句,便不負今天晚上這番折騰。
太美了!
開頭便如此之美,后邊呢?
周承宗滿心期待地閉上眼睛,靜聽天空中的鬼神吟唱。
接著就聽到第二句。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好!
好詩好景好氣魄。
與此同時,天空中的異象再次發生變化。
異象中的江面緩緩縮小,視角拉高,出現成千上萬條江河,每一條江河中都有一輪明月。
只這一幅畫面,便讓周承宗感覺渾身戰栗!
好一個艷艷隨波千萬里!
好一個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周承宗聽到這里,更覺震撼。
尤其“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句,瞬間把時間跨度拉長到極為久遠的古老年代。
是啊,江河萬古,江月萬古。
可人呢?
第一個欣賞江月的人是誰?看到這般美景又是什么樣的心情?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戸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鬼神吟誦速度越來越快。
聲音越來越溫柔。
等到最后一句,竟然帶上滿腔似愁非愁似悲又非悲的感覺。
輕柔。
細膩。
娓娓道來。
滿含溫柔細致且纏綿入骨的思緒。
且極復雜。
有思鄉情。
也有閨怨情。
還有懷古情。
甚至蘊藏著極深的人生哲理。
初聽顫栗。
再聽震撼。
三聽,便會徹底沉浸在這首詩營造出來的遼闊、宏大、空曠又略顯寂寥的世界中。
且有春天,有夜晚,有江,有花,有月。
只塑造的美景,便已極為高超,想象力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何況使用的文字清新、干凈、娟秀、溫婉。
與常見古體詩也就是古樂府詩的華麗錦繡風格截然相反。
簡單清新到極致。
當真絕妙!
巫承宗久久無法從這篇古體詩中走出。
卻忽然驚醒:“怎么只是墜天花?”
其他人也驚醒:“不可能!”
“不可能只是墜天花!”
“這首詩太過神妙!!!”
“必然動天地!”
“絕對達驚圣之境!”
“這文字!這畫面!這意境!這哲思!這感覺!無一不妙,無一不神,怎么可能只是墜天花?”
“這首詩把平和與壯闊兩種感覺融合在一起還不矛盾,堪稱神作!”
“可是,為什么圣人遲遲不出?”
天空中。
青色原創文氣凝聚成的花瓣片片墜落,仿佛無窮無盡。
可圣人卻始終沒有出現。
這異常,超出所有人預料。
周承宗也皺起眉頭。
難道這首詩真的只是墜天花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