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了一眼趙奕:“你記錄下的真實,就是最好的反駁。繼續拍吧,拍得越多,越好。”
趙奕沉默地點了點頭。他意識到,自己手中的隨拍機,真的成了一件特殊的武器。它不發射箭矢,不揮舞刀劍,卻能穿透邊界,直抵人心,悄然改變著人們對北境的看法。
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拋棄的紈绔,一個無所事事的記錄者。他成了這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爭中的一員,雖然他自己都未必完全清楚這場戰爭的全貌。
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趙奕拿起隨拍機,走出屋子。他看著正在融雪中忙碌、準備春耕的村民,看著孩子們在泥水里嬉笑打鬧,看著遠處泛綠的山巒。
他知道,自己接下來要記錄的,將是北境的春天。而這些畫面,或許很快又會在某個南境的“星火”店鋪里,吸引來那些好奇又向往的目光。
春天徹底降臨北境,凍土軟化,河流解凍,萬物復蘇。萬福村忙碌起來,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勞作,播種下一年希望的種子。孩子們在剛冒出綠芽的草地上奔跑嬉鬧,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新生植物的氣息。
趙奕拿著隨拍機,行走在田間地頭。他的鏡頭捕捉著村民們犁地、撒種、踩實的辛勤身影,記錄下老農捧著種子時虔誠的表情,孩子們遞送水罐時稚嫩的笑臉。這些畫面充滿了生機與勞作的踏實感。
他也繼續記錄村子的日常:婦人們聚在一起縫補冬衣、晾曬存貨。工匠們叮叮當當地修復農具,新建的房屋打下地基。
偶爾舉行的篝火晚會,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唱著調子古樸的歌謠。
這些充滿生活氣息和積極向上的畫面,都被季如歌巧妙地“剪輯”起來。
趙奕后來看到的成片,往往將春耕的忙碌與秋季豐收的想象畫面銜接,將日常勞作與歡聲笑語交織,配上輕快或悠揚的樂聲,呈現出一個雖然艱苦卻充滿活力、團結樂觀的北境村落形象。
這些新的“vlog”通過隱秘的渠道,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南境那些“星火”店鋪。
效果是顯著的。來自南境的反饋消息越來越多。那些最初只是被新奇光影和異域風情吸引的少爺小姐們,在持續觀看這些“移動畫片”后,對北境的印象開始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
他們看到北境人如何辛勤勞作,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在一片被視為蠻荒的土地上建設家園。這與朝廷宣傳中那種只知道搶劫殺戮的野蠻人形象相去甚遠。一種微妙的情感共鳴開始產生。
“看起來……他們和我們也沒什么不同嘛,也要種地吃飯。”
“那個老爺爺笑起來好慈祥,不像壞人。”
“他們的歌謠還挺好聽的,雖然聽不懂唱什么。”
“朝廷是不是真的搞錯了?”
討論不再局限于新奇好玩,開始觸及對朝廷宣傳的質疑。
一些更大膽的年輕人,甚至開始通過“星火”店鋪的渠道,打探前往北境“游歷”的可能性。他們想親眼看看那片被光影描繪得既艱苦又浪漫、既陌生又親切的土地。
當然,這些試探性的詢問大多被店鋪謹慎地回絕了。北境畢竟不是真的旅游勝地,邊境管控和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