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他們村,連臨近村子聽說了,也有人相熟的人找過來幫忙。
尤其是最近大米下來了,他們這邊的大米,雖然沒有五常大米名氣大,但是口感香味也是極好的。
只是人家大牌子還好,那些農戶散戶的就不好出售了。
以前他們大多是和附近家里不種大米的人家互相兌換一些,但是剩下的還挺多的,價格不太賣的上去,都被壓價收走了。
但是今年聽說白老爹他們開始直播,每年和白家互相換糧食的那戶農家主動找到他們家說起這件事。
白老爹人雖然沉默寡言,但幫忙二話不說,再加上母親姜蘭做事麻利又熱心腸,很快就將這件事安排上了。
那一天白老爹特意在那個村子直播,帶著直播間的網友看大米從收割、晾干、脫殼最后變成一粒粒大米。
這些大米之所以賣不上價格,就是因為都是村子里自己脫殼的,模樣可是抵不上那些包裝好的大米晶瑩剔透,反而是看著黯淡粗糙。
其實這是大米最本初的樣子,上面那層模糊的,也只是一層米糠而已。
雖然模樣不好看,但是這種米做飯是最香的。
尤其是熬粥,又香又滑,什么都不就都能吃一大碗。
模樣不濟,自然就讓人猶豫。
還是郎父郎母見多識廣,將這些農戶召集在一起開了個會。
首先是將他們米都大致訂了個價格。
不能太低,太低了就和之前被一些二道販子壓榨價格買走沒有區別了。
而且他們要給大米包裝,也需要錢,這些是這些苦哈哈的農民們已經負擔不起的了。
至少,他們要有個包裝,上面印上電話,產地詳細村子地址,還有包裝的日期。
至少,他們不能是三無產品。
這是防止一些小人惡意拍下索賠。
之前社會新聞上,可是有不少類似的案例。
農家自己做的臘肉、扣肉,辛辛苦苦做了蒸了,卻因為沒有標注這些,而被一些社會渣滓十倍索賠。
原本才賺幾十塊,卻要面臨上萬元的賠償。
農民的心傷不起,他們就是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一些錢,利潤本就極其微薄,如果再碰到這樣的事,誰還敢賣。
所以郎父郎母從一開始就要杜絕這種可能性。
他們找人設計了包裝,又去訂了一批包裝袋。
都是一斤的小包裝。
說起來,這個包裝袋的設計人也不是旁人,就是隔壁吳家的小孫子。
都是農村長大的小孩子,眼里每天看到的都是田園美景。
他一幅美術課畫的蠟筆畫被老師給了個一百分,高興的回來給大家看。
雖然筆觸十分稚嫩,但也充滿了質樸,直接就被郎父郎母用來做包裝袋封面了,還給吳家小孫子五千塊的大紅包,獎勵他讀書畫畫用。
童趣的封面,舒服的禾苗綠色打底,中間一塊透明的地方可以直觀里面裝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