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喬治皺眉的樣子,王逸也陷入了沉思。
4個a57加上4個a53小核,別說28納米壓不住,連20納米都壓不住。
前世驍龍810就是20納米工藝,4個a57加上4個a53小核,結果翻車翻得沒法看了,實際性能還不如上上代的驍龍801!
四個a57大核,20納米翻車都這么嚴重。若是用28納米,那更完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可不上a57大核,性能的確上不去。
難搞!
王逸嘆了口氣:“如果,采用鯤鵬902的六核架構。采用四個a53的小核+兩個a57的大核,大核主頻做低一點。”
“六核架構……”
喬治和張潮都陷入沉思,雖然不符合8核架構的主流模式,但也是個思路!
“28納米壓不住4個a57大核,但雙核a57的話,主頻再壓低一些,還是有希望的。”
喬治思忖道:“再把a53的主頻拉到2.3g赫茲,日常大多數的應用,4個高頻的a53小核都能應付。”
“玩大型游戲的時候,a53扛不住了,再開啟一顆a57大核,性能強悍的同時,發熱也能控制。等到一顆a57過熱時就可以退下,換上另一顆a57大核。這樣兩顆a57大核交替開啟,從而降低發熱和功耗。至于說六核全開,也就跑分的時候用得到。”
實際上,手機不怎么吃cpu,更多的是吃gpu。
哪怕玩游戲,也主要依靠gpu。
6核全開,也就跑分的時候用得著,日常使用,幾乎用不到六核全開的模式。
王逸點點頭:“這設計不錯,就用四個a53小核+兩個a57大核。”
隨后,幾人又商量了一下主頻。
最終決定,鯤鵬910soc,cpu采用四核a532.3g赫茲+雙核a571.7g赫茲。
四核a53小核功耗低,發熱低,拉到2.3g高頻也不會過于發熱,功耗也不會過大,可以應付絕大多數應用場景,是主力選手。
而a57發熱厲害,即便是雙核,大多數情況下只開啟一顆,依舊發熱不俗,因此主頻限制在1.7g主頻,就是怕過熱,28納米壓不住。
可以說,對于鯤鵬910的cpu模塊,王逸要求很純粹,必須非常克制+保守!
從驍龍810的四核2.0g的a57,縮減到雙核a57,主頻也降低到1.7g。
實際上,這個架構和驍龍808一樣,只是a57主頻比驍龍808的2g赫茲還低一些。
沒辦法,驍龍808是20納米工藝,而鯤鵬910是28納米工藝,不得不進一步削弱大核主頻。
何況cpu都性能過剩,1.7g主頻也足夠用了,高了反而容易翻車。
等到14納米工藝突破,上4核a57+4核a53都沒問題,但28納米壓不住。
“gpu部分呢?”王逸繼續問道。
喬治早有考慮:“鯤鵬906的gpu是mali-t658p6,六核gpu。鯤鵬910肯定得大幅度升級,即便升級到mali-t658p8,八核gpu,都提升不大。我建議直接上ar最新發布的高端gpu架構,mali-t760,做到mp6,六核gpu!”
張潮也很是贊同:“相對于mali-t658p8的八核gpu,mali-t760p6雖然只有六核,但架構更高端,性能更強,能效更高。若不是mali-t760剛發布,咱們鯤鵬906都該直接上mali-t760p4!”
“那就用mali-t760p6,六核gpu。”王逸一錘定音:
“而且和mali-t658最多8核不同,mali-t760作為最新的高端gpu架構,最多可以做到16核!咱們鯤鵬910用mali-t760mp6六核,積累經驗,下一代鯤鵬920直接用mali-t760mp10十核,甚至12核。”
鯤鵬910現在開始研發,快的話,明年秋季就能上市。
而鯤鵬920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研發,2015年上半年上市。
gpu都得用mali-t760。
至于arm下一代gpumali-t880和cpu的a72架構,都是2015年年初才發布的,只能鯤鵬930再用了。
更主要的,mali-t760最高16核心,只要掌握了,接下來可以做增核,做出一系列升級的馬甲型號。
當然,這只是初步計劃,后續王逸或許會調整一下,不會每年都出兩款旗艦芯片。
相反,王逸打算讓喬治團隊繼續每年一款新旗艦芯片的研發推進。
而張潮團隊則停下來,開始研發自主架構!
像是高通和蘋果,都是用的自主架構,雖然是基于ar魔改的偽自主架構,但后續確實比公版架構強大。
而星逸科技也得研發自己的架構。
不過不同的是,王逸要研發,就不是基于arm魔改的偽自主架構,而是從底層開始,研發自己的指令集,研發自己的架構!
這幾年先用arm的v8指令集和公版架構,積累經驗,后面拋開arm,自主研發指令集,自主研發全新架構,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