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耶是個不幸的女人,和世界上大部分不幸的人一樣,她的苦難與她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阿娜耶的家里很窮,窮到有時會挨餓的那種地步,這樣的出身自然讓她與高等教育無緣,事實上,就連義務教育她也沒能堅持完。
雖然已經是二十三世紀了,但人類有很多陋習絲毫沒有改變,在很多貧困地區,老舊的觀念是凌駕于婚姻法之上的;在那些地方,窮人家的女孩往往在法定結婚年齡之前就會被草率地嫁出去嫁給一個陌生人。
當那些富人家的孩子花著父母的錢在大學里渾渾噩噩時,窮人家的女孩可能已經是一個、乃至多個孩子的母親了。
阿娜耶的命運就是這般,十五歲時,為了讓哥哥有錢娶媳婦,她像是貨物一樣被賣了出去,嫁給了薩利赫。
她并沒有埋怨什么,她已見過很多自己的同齡人嫁給了殘疾、弱智或是糟老頭子
因此,她不但沒有怨恨、反而有些感謝自己的父母,他們寧可少拿一點錢,也要堅持把自己交給一個健康的年輕人。
人就是如此,當命運向我們展現其殘酷的一面時,我們的心理底線自然也會隨之降低。
當你衣食無憂的時候你才會去考慮社會地位這種東西,而若你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那一頓飽飯就能讓你獲得滿足;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你才會去追求各種感官上的刺激,而當你被疾病擊倒插滿管子躺在病床上時,僅僅是靠自己的能力呼吸和進食都能讓你感到欣慰。
正因為人類可以從這種相對的幸福中獲得慰藉,所以我們才能在逆境中活下去,我們心理層面上的適應能力,遠比生理層面上的要強得多。
然而,命運的殘酷,有時是會超過人的承受極限的,不不是有時,應該說是經常
嫁給薩利赫之后,阿娜耶的確過了幾年的好日子,薩利赫的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至少不會讓老婆挨餓,而且薩利赫對她也還算不錯。
十七歲那年,阿娜耶生下了一個男孩,本以為他們一家三口可以這么安穩地過上幸福的日子,卻不料,三年后,他們的孩子患上了重病。
和大部分當地的普通家庭一樣,他們根本就無力承擔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也沒有人愿意借錢給他們,因為誰都知道這種錢借了就收不回來了。
甚至還有人當面告訴他們,不借錢給他們是為他們好,因為繼續花錢給孩子治病,有大概率還是治不好,且會讓夫婦二人背上巨債、又讓那些好心借錢給他們的人也蒙受損失,還不如就不治,趁早再生一個。
這話很難聽,很殘忍,可悲的是并沒說錯。
有句俗語叫長痛不如短痛,但短痛也是痛,年幼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并最終死在父母眼前的那種痛苦,是難以想象的、更是難以承受的。
孩子剛死那段日子,阿娜耶終日以淚洗面,而薩利赫則變得像是行尸走肉一般。
終于,一年后,當阿娜耶靠著自己慢慢走出陰影的時候,薩利赫卻被引到另一條道路上。
穆神教編造的謊言讓薩利赫相信只要自己足夠虔誠,就可以讓自己孩子的靈魂從地獄飛向天堂,并有朝一日與其在那里重逢。
入教后,薩利赫陸陸續續將家中財務幾乎盡數捐獻給了組織;頻繁地參加穆神教的活動讓他在工作時昏昏欲睡并最終被開除,但自認找到了救世主的他不以為意,他還想讓妻子也投入穆神教的懷抱,于是懇請納薩爾大師到自己家來看自己的妻子有沒有那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