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兒,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按規定走流程不行,“找人幫忙”就是了。
他們賄賂了一名地方領養辦事處的負責人,對方表示,“雖然在明面上、根據你們的材料,我無法幫你們向上頭遞交申請,但我可以介紹別的路子給你們……等孩子到手了,我還可以幫你們搞定他的出生文件,只看檔案他就跟你們親生的一樣;不過……這事兒要抽取一定的傭金,不便宜。”
能把這話撂下,就說明這名負責人已不是第一次操作這樣的事了;他在聯邦高層自然是有靠山的,要不然也不敢在體制內推銷這販賣人口的生意。
可以說,這已是一條很成熟的產業鏈、利益鏈。
且這根骯臟的、以無數家庭的毀滅為食的鏈條,養活了、養肥了很多人。
…………
車戊辰的童年并不好過。
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和“養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僅僅是看到那張跟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臉,他的“父親”也會莫名惱火。
再加上……那幾年間,車氏夫婦各自都做了些失敗的投機買賣,幾乎敗光了家底;由奢入儉的兩人都開始酗酒、賭博,脾氣也都越來越差。
在兩家人老一輩眼里,車戊辰也只是個“無奈的選擇”,不僅是外貌,車戊辰的智力、性格……也都跟這個家庭的所有人格格不入。
當他在成長過程中對“養父母”灌輸的一些理念提出質疑,乃至做出有力的反駁時,得到的往往不是理性的探討、而是惱羞成怒的打罵。
終于,到了初中時,正值叛逆期的車戊辰開始讓他的“養父母”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情緒——“畏懼”。
他就如一匹委身于畜圈內的虎狼,隨著眼界的開闊和心智的成熟,他那鋒利的獠牙逐漸顯現。
也正是在這一年,車氏夫婦將他送入了“陽光青少年行為矯正中心”,期望著可以借湯教授之手,將他“矯正”為一個“聽話的孩子”。
像車氏夫婦這樣的人,其實是十分典型的——眼界和器量的狹隘,還有那種浸透在骨髓里的自私、愚昧、反智、無能……讓他們不斷做著錯誤的人生選擇。
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猶豫、心安理得地將他人推入不幸的深淵,但當自己遭遇不幸時,他們則會極度心理失衡、怨天尤人、乃至報復社會。
他們永遠不會明白……將自己引向毀滅的,就是他們自己。
…………
數年后,車氏夫婦死于一場事故。
至少當時所有的證據都顯示這是一場“事故”,且沒有任何警員看出什么疑點來。
既然是“事故”,便也不會有太過深入的調查,很快就結案了。
那之后不久,車戊辰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