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晨。
隨著“三明治行動”的持續時間超過三十個小時,軍力處于下風的“哥薩克游騎兵”終于展現出了疲態。
盡管反抗軍的地面作戰部隊在局部的戰斗中占據優勢,但面對人數幾倍于自己的敵人的輪番沖擊,戰線是不可能一直維持住的。
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就是:有一條小巷,其寬度可以讓四個人并肩站立,只要這四個人站在這里,別人就無法通過;但是,這四個人站久了,勢必會累,他們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這時,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就是再找四個人來跟他們輪換,這樣你才能保證這條線不失守;而第二種方法就是……讓這四個人撤退,去找一條寬度只能容納兩個人并肩站立的小巷,然后兩兩輪換。
眼下反抗軍面臨的問題就是,他們無法選擇“第一種”解決方案,因為他們的兵力總數就這些,沒有補充的空間;因此,他們能做的只有收縮防線,讓那些在前線已戰到精疲力盡的人退下來休整,這樣才能建立起輪換機制。
當然了,這個防線理論也不是“絕對”的。
理論就只是理論,戰爭中會左右戰局的因素非常多:一條及時的情報、一次幸運的轟炸、一支精銳的小隊、甚至一名足夠強的能力者……都有可能改變整場戰役的結局。
聯邦軍畢竟實力雄厚,一旦久攻仍不下,他們就有可能會向FCPS、EF、乃至護衛官求援,讓這些機構派一些強援過來打破僵局。
但反抗軍……手里的牌總共就這些,所以,這本就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牌局。
不過,這也絕不是一次一時沖動或魯莽的自殺行動。
哥薩克游騎兵作為活躍于東歐和北歐的老牌反抗組織,其領導層自然是有豐富的斗爭經驗的,不可能會做那種自取滅亡的事。
這次突襲藍盾郡和麥秸郡的行動,其根本目的并非是要長期占領聯邦管轄下的城市,更不是要在這里跟聯邦軍決出雌雄——游騎兵們的真正用意在于“試探”和“煽動”。
像這種規模的戰役,相關的情報是不可能封鎖住的,就算聯邦可以讓媒體閉嘴,戰斗雙方以及當地民眾當中混著的各路情報人員也一定能把消息發出去。
也就是說……聯邦軍在這場戰斗中表現出的真實作戰能力,會被全世界所有的地下組織所知曉。
就算來參加“三明治行動”的聯邦軍并非是最精銳的(眾所周知,聯邦軍最精銳的戰力集中在水晶郡),但也肯定是“一線”的實力。
游騎兵等于是幫全球的反抗組織“試探”出了一條聯邦軍戰力的基線,讓這些組織以后展開行動時可以更有把握了。
至于“煽動”的部分嘛……“搶先對聯邦宣戰”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煽動了。
這是所有野心家都懂的道理:如果有朝一日,這場起義取得了勝利,那么……不管最終上臺的是誰,史書上也會寫下,“是哥薩克游騎兵打響了這場革命的第一槍”。
其他的反抗組織,對此絕不會無動于衷,他們也都明白,越早出手,到了后期瓜分成果時就越有主動權。
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