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芝?
我忍不住在腦子里回想,孫魚兒既然問我認不認識,那么就證明這個張念芝至少是個有點名氣的人物。
“不知道……”可是我想破了腦袋,也沒有想出來。
“張楊元總知道吧?還有上面牌位里的那個張呂祥,是一個人。”
張楊元?張楊元……
我一拍腦門總算想起來了,這人還真是個名人。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往往一個人少的有四五個叫法,多的有十幾個,各有各的喜歡的叫法。張楊元應該是叫的最多的一個叫法,我也不知道哪個是號,哪個是字,不過牌位上的張呂祥應該是名。
沒想到這里竟然是他的“地盤”。
我只知道這人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雜學家,所學所著頗雜,應該除了天文以外均有涉獵,風水醫卜,經史理學,最奇怪的是尤善農桑。
具體的我早忘了。知道他還是因為看過一本有關反清復明的野史,別看他是個書生,清兵入關就毅然決然的參加了反清復明,不過后來清順治幾年,清朝的統治愈加穩固,他見復明無望,便歸隱田林天天種地了,也算有識之士。
我將這些一說,孫魚兒嗤笑了一聲,然后道:“的確是這個人,但是你覺得一個書生能毅然決然的參加反清復明,怎么會沒幾年就歇菜了?要知道那時候的書生可是個個臭脾氣,個個死腦筋。”
她這一說,我也覺得有點奇怪,按說反清復明如火如荼一直持續到雍正時期才漸漸消退,怎么沒幾年就會覺得復明無望了呢?
仔細想想,順治統治前幾年,絕對不能說統治穩固。
剃發易服,文字域等等大事件搞的民間人心惶惶,不知死了多少一腔熱血的好書生,本來不想反清復明的反而都反了。張念芝在什么時候退,都不應該是這時候。
“那是為什么?”我反問道。
“告訴你,也好待會讓你做個明白鬼,不然死都不知道自己死在哪兒。張家是桐城數一數二的望族,祖父和父親在當地均是聲名顯赫,偏偏在張念芝出生沒幾年之后,桐城縣志開始記載,因其父親不善理家,而中落,繼而其父病故。張家兩年間徹底衰敗。一個方圓百里的望族怎么會因為不善理家突然間就衰敗呢?”
孫魚兒頓了頓又道:“家道中落,張念芝偏又不遠萬里,先后拜陸氏雍和劉宗洲為師,而這兩人雖都博學多聞,但是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周易風水頗有成就,張念芝先后拜這二人,所學之識自然不言而喻。一周前,直隸封平發現前清工部尚書常鼐之墓,三天前出土書信數封,其中一封是時任嘉興知府的來信,其中提到,壬寅至癸丑年,玉溪砂石之價漲勢不落,民不得土木,怨聲載道,請尚書大人調配。”
“啊?”我有點聽不明白。
“玉溪即是今桐城一帶,壬寅至癸丑年即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二年。古人溫飽都難解決,怎么會一直有人蓋房?整整十二年,砂石土木漲勢不落,說明什么?而張念芝正是康熙十三年突然暴斃,哪兒有這么巧的事。”孫魚兒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