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入學就是排長。
別看黃永輝年紀比劉弘毅大幾歲,起步似乎有點晚。但在部隊,軍校畢業后,自己能耐過硬,上邊又有厲害的岳父大人關照,晉升起來是很快的。
黃永輝一樣趕上了干部隊伍年輕化專業化的時代浪潮。
蒙田這邊,同樣有駐軍部隊。
雖然大戰已經結束一年多,但邊境地區的駐軍部隊,數量還是不少,尤其是幾個戰略要地,更是部署重兵。
防止安浪人搞突然襲擊。
劉弘毅對這次的“測試”行動,有一個全盤規劃,正在逐步實現之中。
龍劍之所以安排方毅智帶著一中隊和劉弘毅一起行動,主要是一中隊已經在那坡那邊有了潛伏殲敵的實戰經驗。
在蒙田這邊依樣畫葫蘆,輕車熟路。
留在那坡的二中隊和三中隊,需要擔負全天候襲擾安浪軍前進基地的重任,更加考驗指揮員的臨機決斷能力和戰士們的單兵作戰能力。
畢竟是進入敵人境內小分隊作戰,每個小分隊只有一個戰斗班十幾個人,甚至有時候就是一個戰斗小組幾個人。
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全都要靠基層指揮員和戰士們自行決斷。
一個不慎,就有可能給自己和戰友們招致滅頂之災。
龍劍必須親自帶隊。
副大隊長算是神劍部隊的二號軍事首長,由他配合劉弘毅和科研組一起行動,很合理。
邱總師和幾位年齡較大的科學家,留在那坡沒有一起過來。
終究是軍事行動,年齡較大的科學家,普遍體質較弱,不適合這樣高強度的連續工作。為了他們的身體考慮,也為了整個任務考慮,商量過后,就留在那坡了。
肖副參謀長和龍劍都特別交代方毅智,凡事多和劉弘毅商量,不要自行其是。
劉弘毅提出來的那個戰法,不但在作戰會議上得到了肖副參謀長和龍劍等人的一致贊同,上報給軍區作戰部之后,也得到了徐司令員和分管作戰指揮的于副司令員的首肯。
于東海還專程給肖副參謀長打了電話,詳細詢問情況。
夸獎肖副參謀長政治站位高,有全局眼光。
劉弘毅還是“老一套”,來蒙田之后,一方面親臨前線選擇布置雷達的合適陣地,一方面抽空了解地方上的情況。
發現蒙田這邊的發展,不如那坡。
工廠建得少,“庭院經濟”的推行也要落后一些。
究其原因,還是地區和縣里領導的思想比較保守,在執行省委指示方面,有些顧慮,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是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
那坡事件發生之后,邰正陽親自趕到龍祥地區召開了負責人會議,地委第一書記趙文心里壓力很大,急切地想要表現一下,所以執行省委指示,力度也是最大。
劉弘毅把這些情況都記在心里,打算等這次軍事行動結束之后,再和邰正陽詳細匯報,商量對策。
目前的重點,還是先打好這一仗。
兩天之后,雷達和千里眼都已安裝到位,將蒙田邊境地區納入到了全面的監控之下。
神劍一中隊和駐軍偵察連,隨時待命。
不能確定安浪人是否會從蒙田這邊搞“破襲”,讓戰士們長時間潛伏在荒野地區,明顯是不合適的。不過為了讓安浪人“聽話”,小沖那邊也采取了行動。
就是加強對邊境地區的巡邏,把大部分安浪人有可能偷襲的路徑,全部堵死,給他們造成巨大壓力。逼迫他們只能在蒙田方向尋求機會。
這樣做當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長時間的保持這個力度的防備,明顯是不現實的。
地方和駐軍都消耗不起。
但只執行一段時間的“高壓”政策,那還是可以辦到。
“東大”指揮中心,依舊還是設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里邊,駐軍安排了一個連駐守,各種輕重武器加強配置,防衛宛如銅墻鐵壁,安浪軍不來一個加強營以上規模的正規部隊,連看都不敢往這里多看一眼。
劉弘毅在指揮中心搭了一個行軍床,就睡在這里。
實際上,他這里才是真正的指揮中心。
部隊什么時候出動,全部由他們這邊決定。
方毅智帶著一中隊和偵察連,留在駐軍營地,保持正常的戰備節奏。
時間逐漸推移。
這一日,凌晨時分,值班員突然叫醒劉弘毅。
“劉老師,有情況!”
現在課題組大部分年輕些的研究人員,都尊稱劉弘毅為劉老師。
這可不是拍馬屁,而是劉弘毅用實打實的學術水平折服了他們,凡是科研上的問題,去請教劉弘毅,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得到非常滿意的解答。
不少困擾大家多年的學術難題,迎刃而解。
劉弘毅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科學百科全書”,尤其對未來的一些科研方向,把握之精準,無與倫比。
一聲“劉老師”,完全當得起,實至名歸。
劉弘毅急忙起身。
現在是七月份,酷暑季節,永固工事里邊雖然采取了一定的降溫措施,依舊很炎熱,晚上睡覺,就是和衣而臥,還熱得一身汗。
“敵人出動了,規模不小。”
“四號地區,足足七十六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