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市面上也會缺乏活力,經濟發展的速度,遠沒有現在這么快。”
“現在楚新縣城郊區,新建起來兩條街,全部都是這種小型加工廠。”
“除此之外,這兩條街道上,還開了一些小飯店,雜貨店,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店子,很是熱鬧。”
“不知不覺間,城市的規模就擴大了很多。”
徐文心突然笑起來,輕聲說道:“這是你的建議吧?”
劉弘毅笑著反問道:“胡出此言?”
徐文心撇了撇嘴,說道:“這不就是你最開始搞電風扇廠和家具廠的思路嗎?大量的零配件外包給其他工廠加工,咱們學校的工廠,主要就是組裝。”
對劉弘毅這三年來,在慶華的所有動作,徐文心都特別關注,了如指掌。
劉弘毅也笑了,撓了撓頭,說道:“咱們三產辦的主任是趙遠方老師,他那個時候,還是個計算機專業的教授呢,猛一家伙讓他搞個幾百上千人的工廠,搞不好就會手忙腳亂的。總也得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
“當然現在的話,那就是小兒科了,整個慶華科技發展總公司,幾千號人,他也管得井井有條。”
“已經是大將之才了。”
徐文心抿著嘴笑。
這個人啊,總是會不遺余力地推薦自己身邊那些親近的人,怎么這么會為人處世呢?
不知不覺間,趙遠方老師就在她父親心目中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印象。
徐啟迪何等睿智,對劉弘毅這種不動聲色的“推薦”,也是非常欣賞。
年輕人,不急不躁,說出來的話,讓人聽著就是舒服,如沐春風。
對于劉弘毅提出來的問題,徐啟迪想了想,說道:“這樣,小劉,你可以回去告訴你父親劉楚安同志,如果確實有利于發展生產,那這個政策,還可以適當放寬。”
“六個人不夠,那就加到十二個人嘛。”
“個體戶規模太大,也可以考慮變成正式的企業。”
“當然,如果需要的話,我也可以給邊至誠同志打個電話,讓他支持一下楚州地區的改革嘗試。同時啊,我也會把這個情況,向大領導匯報的。”
劉弘毅頓時大喜,站起身來,朝徐啟迪微微鞠了一躬,由衷地說道:“那就太感謝您了,徐書記。”
“您的這個指示,一定會為楚州地區,為我父親解決燃眉之急。”
徐啟迪雖然并不分管工業生產這一塊,但他既然這么說了,以他的性格,他就會擔這個擔子!
徐啟迪說話算數,劉弘毅上門拜訪的次日,徐啟迪便去做了匯報。
古老的胡同院子。
金秋十月,氣候還算不錯。
溫度適中。
匯報談話就在院子里進行。
“哦,有關楚州地區的情況要跟我講一講?好嘛……”
笑聲很爽朗。
實話說,楚州地區這幾年,算是名聲大噪。有很多領導人喜歡,也有少數領導人比較警惕。評價方面,是兩個不同的極端。
“啟迪啊,你怎么現在也關注楚州的情況了?”
看得出來,心情很好。
徐啟迪笑著說道:“那個劉弘毅,您有印象吧?”
“哦,又是這個娃兒……你和他談過?”
“是的,說來也巧,劉弘毅和我女兒徐文心,是慶華大學的同班同學,他們前幾天,去了鷹醬大使館那邊做社會調查……”
徐啟迪便將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詳細匯報了一遍。
這是必須要說清楚的。
身居高位,徐啟迪很清楚大人物的思維邏輯。如果這個不講清楚,很容易被人誤會劉弘毅到處“鉆營”。你一個楚州出來的大學學生,憑什么就能認識徐啟迪這樣的大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