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高峰謙虛地連連擺手,說道:“楚安,說到工作認真負責,細致入微,整個楚州,我看沒人能超過你了。”
這倒也是實在話。
劉楚安就是這么個特點。
艾高峰的工作作風是大開大合,劉楚安則是細致周到。
商業互捧了一番之后,劉楚安開始說到第二個重點。
“制度!”
“制度管人,效率遠遠要高于人管人。”
“楚州有九個縣,五百多萬人,靠我們幾個人,渾身都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主要還是制定制度,落實制度。”
“做得好的,表揚提拔;做得不好的,批評處分。”
“樹立幾個正反面的典型,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效果立竿見影。”
“比如說,我剛才說到的那個地區計委市場調查科,一百多個人,每個月都在外邊跑,每個月都要交一份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研報告的成色,直接和他們的獎金掛鉤。”
“干得好的,獎金多拿;干得不好的,少拿,甚至一分錢沒有……”
“你們的獎金是這樣分配的?”
項書記再一次震驚了。
“你們的獎金,不是按照職務,級別,崗位,工齡這些來分配的?”
現階段,獎金本來就是一個“稀有名詞”。
大多數人,都是拿固定工資。
在明珠市,甚至有一句“三十六塊錢萬歲”的口頭禪。
也就是說,大多數國營單位工作人員,每個月就是拿36塊錢,干得好是這么多,干得不好也是這么多,只要你不曠工,工作日每天去單位報了到,都一樣。
具體干了多少活,干多干少,不影響你拿錢。
偶爾也有福利待遇特別好的單位,會發獎金。
但獎金的分配模式,就是按照項書記剛才說的那樣,職務、級別、崗位、工齡這些才是獎金分配的硬標準。
級別高的就是比級別低的拿得多,工齡長的就比工齡短的拿得多。
和你具體干了些啥,不掛鉤。
是為“大鍋飯”。
“項書記,基本工資是按照這個來的。但獎金,不按這個來。”
“獎金就是獎金,干得好的才能拿,干得不好的,那就拿不到。”
“現在整個楚州,基本上每個單位都是按照這樣的模式來的。比如說,農科院的農技員,他們下去指導農民同志種植養殖,也是按照這個模式來拿獎金。”
“農民同志反映好的,增產增收的,就多拿獎金。反映不好的,產能沒有明顯變化,那就不拿獎金。”
“直接和切身利益掛鉤,這個工作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徐啟迪插口說道:“呵呵,這和我們當初帶兵打仗是一個道理……作戰勇敢,不怕死的,就立功受獎,提拔當干部。貪生怕死的老油條,那就不行!”
“是的,徐書記,有區別才有動力。”
“吃大鍋飯,是肯定不行的。”
“想要提高效率,打破大鍋飯,就勢在必行。”
“制度落實到人,誰的事誰負責,出了問題就找你。”
“哦,打破大鍋飯?”
“呵呵,這個提法很好,很不錯……”
幾位與會的領導,便提筆記錄下來。
顯然,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會在將來變成一個全國性的政策。
“楚安同志,你繼續,還有什么好方法,都說出來,給大家參考參考。”
“是!”
劉楚安當兵出身,立即朗聲應答。
“第三點,就是便民服務。不許當老爺!”
“現在的楚州,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個體戶很多。許多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工作之余,開個飯館,搞個理發店,裁縫店,或者簡單點搞個面攤,做個早餐……市面上顯得生機勃勃的,比較繁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