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風扇廠,建在壯安不香嗎?
問題人家堂堂地委第一書記的面子,那也得給啊。
虧得慌!
“書記,我們沒錢……”
這句話,是壯安縣財政局長對劉弘毅說的。
眼下是培訓班開課之后的半個月。
劉弘毅堅持把培訓班開在壯安,而不是開在寧州市委黨校,作用在這當兒就凸顯出來了。他真的可以做到講課工作兩不誤。
白天上課,晚上處理公務。
今天這個小會,就是在晚上開的。
與會人員有縣長周寶山,縣委常委、城關鎮黨委書記陶成秀,財政局長李明,以及其他幾位相關的負責同志。
會議的主題,是在城關鎮籌建“長城食品加工廠”。
顧名思義,這個長城食品加工廠,是為了軍隊生產野戰口糧的。另外劉弘毅還打算建一個分廠,生產野戰炊事車。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理論上不應該混在一起,而應該分開建成兩個工廠。
但劉弘毅卻暫時將它們合在一起。
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至于原因,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劉書記手里沒人。
管理工廠,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尤其在壯安這樣的農業縣,合格的工廠管理人員非常難找。湊齊一套工廠管理班子,已經讓劉書記十分頭疼了,更不用說兩套班子。
現在劉書記只能一個人當成兩個人來用。
一套管理班子,管兩個工廠的事兒。
等人才培養出來,再分家好了。
至于劉弘毅親自設計的野戰工兵鏟,打算交給壯安農機廠去生產。
說起來,這個農機廠也是一個手工作坊,工業化程度很低,基本是一堆“手搓大神”的集合體。這是目前大多數縣級集體工廠的常態。
現階段,我們的工業機床實在太少,價格不菲,一般的小工廠,可湊不齊那么齊全的家當。
縣級農機廠,有一兩臺車床、鉆床、磨床什么的已經算是很富裕的了。
更加精密一點的加工床具,基本上不用想。
買不起不說,大多數小工廠也沒人會用。
楚州經過五六年時間的發展,也是到去年才開始組建“機床廠”,劉弘毅利用慶華工業園的對外關系網,多方聯系,好不容易才幫他們從國外引進了一批較為落后的不知幾手的工業母機,開始艱苦創業,準備生產自己的工業機床。
楚州的這個機床廠,被劉楚安劉弘毅父子以及司馬武等其他主要地區領導人寄予厚望。
劉弘毅是這么說的:等這個機床廠發展起來,咱們楚州,才算是真正的擁有了重工業的基礎。
就因為這個機床廠,在劉弘毅的建議之下,楚州還專門組建了一個“工業研究所”,不惜一切代價,從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所和大型工廠“挖人才”。
沒有自己的科研能力,楚州的重工業之路,想都不要想。
目前,劉弘毅親自設計的野戰自熱食品,野戰炊事車以及野戰工兵鏟,都已經生產出樣品。
不是壯安生產的,是楚州那邊幫忙搞出來的。
設計圖紙和設計文件,劉弘毅還在慶華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抽空搞定,早就交給楚州去幫他搞樣品。并且和楚州那邊說好,必須保密,這是他帶到新工作單位去的“禮物”。
楚州那邊,可不能眼紅,不能偷偷摸摸給“搶走”。
也就是他這個特殊的身份,才能如此操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