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依依仔仔細細的把鋼琴看了個遍,然后確定,線索肯定不是藏在鋼琴里面。
沒有口子,沒有小空間,也沒有藏著任何東西。
或者說,是她想多了?
這個別墅里面本來就沒有男嘉賓在等著她,是節目組的整蠱?
思考了一會兒,蔣依依還是決定繼續尋找。
不過她沒有把目標再對準鋼琴,而是對準了鋼琴旁的椅子。
鋼琴里面不好放東西,這椅子可就太好放了。
而且按照從前看到過的一些椅子的經驗,椅子是可以打開的,里面本來就是一個中空的設計。
當然,她所謂的經驗來自蔣寶寶的音樂老師,像這種高級的鋼琴搭配的椅子有沒有什么不一樣,她就不知道了。
椅子成功的打開了,蔣依依給自己鼓了鼓掌。
她果然是最棒的。
椅子里面的小空間放著的又是一個信封,跟她之前接到手里面的那個長得一模一樣。
蔣依依挑了下眉,被這個偵探游戲完全勾起了興趣。
她轉頭想問,然后又想起攝影不是本國人,看向了在不遠處還對她架著攝影機的幾個人。
從面相上看,里面還是有本國人的。
蔣依依問他們,“這個想法是節目組設計的,還是嘉賓設計的?”
其中一個自帶播音腔的男人回答道:“節目充當的是工具人的作用,其他的所有想法都是嘉賓自己來設計的哦親。”
蔣依依點頭,“好的知道了。”
看來這個嘉賓還是不錯的,就算沒辦法生出感情,做個朋友也是不錯的。
起碼從他選的木雕,還有設計的推理小游戲來看,他們兩個在興趣愛好上還是挺合拍的。
蔣依依打卡信封,里面給了一串數字,看上去毫無規律,背面是一篇不知道從哪里抄來的散文。
兩者結合一看就十分簡單了,數字對應漢字,連起來看就是給出的新地址了。
將新地址記下來后,她也算明白了這個沒有露面的嘉賓的用意了。
用這些小招數其實沒有打算難道她,不過只是要給兩個人的見面進行一個更有意義的鋪墊罷了。
她給節目組說了這個位置,然后節目組沒有任何的動靜,她就明白了,這個位置不遠,應該就在附近。
拿出手機導航,顯示距離三百米。
她不緊不慢的找到了信封里的地方,還是同樣的別墅,不過這次和上一次已經明顯不同了。
一推門進到客廳就會看到客廳被氣球給占滿了,她能夠撥動氣球在其中行走,但氣球太多,她的視線只能看到自己周圍半米范圍內的東西,還全是氣球。
或許是對未知的期待,她居然開始興奮起來。
這就是讓她進去找的意思吧?
蔣依依躍躍欲試的走進了氣球中,跟拍導演默不作聲的跟在她后面。
她仔仔細細的觀察,沒有錯過任何一點細節。
但除了氣球,還是氣球。
憑著自己的感覺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在氣球堆里面迷路了可就麻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