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請問一下城內哪里是鬧市?”老王上前禮貌的詢問道。
張蘭英見二人車夫打扮,沒有起疑心,回答道:“出了旅館往城南而去,那邊便是臨沂的鬧市區,商販和百姓都在那一帶趕集。”
老張和老王二人道謝,回到旅館收拾好之后便朝著城南鬧市而去。
城內的景象讓二人打開眼睛,雖然臨沂比不得江南城市,但在姜勤的治理下工農商三業發展已經不低于江南盛況。
百姓們安居樂業,交談之中充斥著幸福,對當前的生存環境十分滿意。
其實也很好理解,各地都在戰亂或是處在日占區,現在要說哪里還能安生太平除了西南便是偏僻山區。
城南鬧市,人聲鼎沸,各式攤位琳瑯滿目。
老張與老王穿梭其間,目光銳利地掃視四周。
一位老藝人正吹糖人,晶瑩剔透的糖絲在陽光下閃耀,引來孩童們的陣陣歡笑。
不遠處,茶館內傳來絲竹之音,茶香裊裊,人們或品茶或低語,神情悠然。
老王停步于一布匹攤前,指尖滑過細膩的綢緞,眼神中閃過一抹贊嘆。
老張則隱于人群,看似隨意地與販夫走卒攀談,不動聲色地搜集著情報。
陽光灑在石板路上,光影交錯間,臨沂城的繁華與安寧,如同一幅動人的畫卷緩緩展開。
“老張,那里有個跑江湖的,咱們去問問城內的情況。”老王起身,端著一杯茶來到了那人身邊坐下。
此人乃是臨沂城內的一萬事通,城內大小事都門清。
一番談論下來,二人收獲頗多。
回到旅館睡下,兩人臥床交流著收集到的情報。
“看來臨沂百姓的生活過的還不錯,這姜長官不光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國也是一把好手。”
“哈哈哈,看來鬼子是吃了敗仗,和談之事并不像傳聞那般,姜長官不但沒有叛國,還和日本人在政治博弈上占據了上風。”
“呸!狗日的小鬼子真狠毒,這邊沒有討到便宜,就想在輿論上取勝,讓世人誤會姜長官,等咱們二人回去一定要將今日的情況如實上報,讓上面替姜長官澄清。”
二人又在城內住了一天,見到了訓練回來的官兵幫助老百姓清掃街道,搬運東西。
軍民魚水情展現的淋漓盡致,百姓們對官兵們十分愛戴,還將自家的吃食分給官兵。
官兵們展現了良好的素養,留下了一些錢財才將東西手下。
這般作為和根據地的八路軍無疑,二人更是對姜勤的治軍有方贊嘆練練。
退掉旅館,二人再次趕著馬車回去復命。
......
“我要見你們的姜長官。”
“小姐,這里是軍事禁區,閑人勿近!”兩名龍牙老兵將張蘭英攔下。
張蘭英從自己的兜里拿出記者證,兩名龍牙老兵對視一眼,一人進值班室打電話申請上級。
停留片刻,狗剩下樓來,將張蘭英帶入了會客室。
姜勤已經等候多時,張蘭英第一次見到姜勤穿著筆挺的軍裝坐在那里,不敢想象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將領將鬼子打的潰不成軍。
屋內燈光柔和,姜勤身姿挺拔,軍裝的肩章在燈光下泛著微光。
他面容沉靜,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張蘭英踏入會客室,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姜勤身上,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敬佩。
她緩緩走近,輕聲說道:“姜長官,我是《民國日報》的記者張蘭英,此行特地來采訪您,想了解臨沂城背后的故事。”
姜勤微微一笑,那笑容溫暖而堅定,仿佛冬日里的一縷陽光,瞬間驅散了室內的寒意。
“我東山集團軍是一支純粹的抗日武裝力量,集團軍上下官兵......”
“......”
“倭寇驅盡日,官兵還家時,張記者如果沒有其他事的話今天的采訪就到這里吧。”
張蘭英對這次來之不易的采訪很滿意,原來那位讓鬼子膽寒的指揮官,年齡居然和自己一般大。
而且這次談判的情況根本就不是鬼子所說的那般,張蘭英決定等返回浦東,一定要將關于姜勤的獨家專訪發表出來,幫東山集團軍官兵們摘掉漢奸的帽子。
她有預感,這篇專訪將會成為一篇爆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