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過都尉會自己跑嗎?!”
“投降,快投降!”
“城外那個家伙根本不是個講道理的人。”
“若是真的讓他打進來了.”
“咱們所有人都得死!!!”
人的名樹的影。
他們雖然不曾見過蘇曜,但是朝廷邸報對于蘇曜昔日在并州與河北的作為還是有所描述的。
雖然一如既往的惜字如金。
但是,其對叛黨毫不留情的做派卻是明白無疑。
眼下,隨著公孫昭的死,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很可能被扣上一頂叛黨的帽子。
兩千石的公孫昭都死了,他們這些小魚小蝦,哪個敢賭自己的脖子夠硬?
于是乎,共識沒費多大功夫便迅速達成。
隨著昌黎城大門緩緩的洞開,城中文武百官們紛紛掛著白旗出門,在這寒風瑟瑟的天氣下,跪在城門兩旁,高呼道:
“君侯威武!”
“我等愿降!”
“恭請蘇君侯入城!”
隨著這一聲聲整齊的高呼,蘇曜率領的大軍緩緩駛入昌黎城。
他騎在高頭大馬上,目光如炬,掃視著這座剛剛經歷了一場風波的城池。
這座位于遼河西北,坐落在大凌河畔的遼東屬國首府,并非今日河北之昌黎,而是遼寧義縣。
其歷史悠久,在春秋時即有古孤竹國在此設城。
在前漢時曾名交黎縣,后漢改昌黎,劃遼東屬國,監控此地安置的烏桓諸胡,乃是一座軍事化風格明顯的城池。
倘若強行攻取,恐怕傷亡在所難免。
不過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這里如今兵不血刃而下,倒是省了他不少功夫。
翻身下馬,蘇曜站在歸降的文武官員和部落首領面前,摒棄了繁文縟節,直接宣布道:
“諸位,公孫昭已伏誅,其罪孽深重,不可饒恕。”
“然則,遼東屬國乃我大漢疆土,百姓皆為我大漢子民。”
“從今往后,只要爾等忠心為國,本太守也自當秉公正之心,讓爾等各司其職,令百姓安居樂業。”
眾官吏一聽,懸著的心總算放下。
不但最壞的大屠殺終于得以避免,他們還能各安其位,一切照舊。
然而,蘇曜下一句卻讓他們的心又提了起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郡亦不可不一日無主。”
“在朝廷派遣新任都尉到來之前,遼東屬國一應事務,暫且由本太守負責。”
“本太守將秉持仁義之道,賞罰分明,無論胡漢,一視同仁,望諸位能夠齊心協力,共謀發展,早日讓遼東屬國重煥生機。”
這番冠冕堂皇的話后,現場頓時陷入一片死寂。
傻眼,跪迎眾人全都傻了眼,他們互相看向彼此,從各自眼中看出了深深的懼意。
這是什么?兼并?
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兼并啊。
要知道,遼東孤懸塞外,道路難行,與中原往來通訊極為困難,動輒都以月計。
而朝廷選派人員,再一路趕來,那更是數月不止。
這還是通訊通暢的情況下。
現在道路多匪患,若走海路,那遼東彼岸的青州更是戰火一片。
這蘇君侯要是有所野心,拖延一下,他們豈不是長期都要置于其直接統治之下了?
“怎么,爾等可有意見?”
面對蘇曜的問話,跪地的眾人面面相覷,一時之間竟無人敢應答。
他們心中雖有萬般不愿,但公孫昭的慘狀猶在眼前,誰敢輕易觸怒這位殺伐決斷的太守?
未來的日子,苦矣!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