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人乃是名儒蔡邕。
此人雖是董卓提拔的親信,但在董卓覆滅時,蘇曜等人不但并未在朝廷之中大搞株連,反而還對那些確有真才實學之人多有提拔。
蔡邕便是其中翹楚。
此人精通音律,博通經史,擅寫辭賦,書法精妙,在很早之前就于南宮東觀的藏經閣中與盧植、韓說等修撰《東觀漢記》,被當時人譽為曠世逸才。
甚至,連這天下第一部官定教材也是由其首倡修訂。
那時,都要追溯到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經籍距圣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
于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人,奏請訂正“六經”的文字,在靈帝予以批準后,蔡邕于是用朱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
往后來的儒者學生們,都以此為標準經文,那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而堵塞。
同時,也正是多虧了蔡邕等人的努力,蘇曜下來首開科舉才不至于連個統一的教材都沒有。
因此,對于此等名士大儒,即便不考慮未來攻略蔡琰的需要以及盧植的力保,蘇曜也不會怠慢了他。
于是乎,蔡邕便被蘇曜請到了府上,任大將軍祭酒,專司文事,教育與禮儀等等。
老實說,這個官對于蔡邕來說實際上是小了。
因為董卓給的更多。
蔡邕當時被董卓強征入府,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竟然是三天之內,遍歷了三臺,升遷之快真是世所罕有。
而大將軍祭酒不過是大將軍府中幕僚一員,雖為大將軍府中的要職,但與董卓給予的顯赫官職相比,確實顯得有些寒酸。
然而,蔡邕卻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命。
這不止是因為他從女兒那里得知了蘇曜的為人和志向,更關鍵的是,蔡邕很清楚,現在這朝廷到底是誰說了算話。
大將軍府中隨時能與蘇曜見面的首席文教長官,與尚書臺里那些在日后改制后淪為執行機關的尚書比,孰輕孰重絕不是明面上那點俸祿所能代表的。
蔡邕深知,自己現在所站的位置,是真正能夠影響國家未來的關鍵所在。
大將軍蘇曜,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不僅武藝高強,更有著非凡的遠見和智謀,他能夠看清時局的變幻,抓住機遇,推動國家的改革與發展。
而自己緊隨大將軍蘇曜,顯然是更加有出路的事情。
尤其是,一想到不但自己,連女兒也被蘇曜委以重任,蔡邕簡直是夜里都能笑醒,蔡家這次真是走了大運。
為此,蔡邕在來到蘇曜府上后,便頻頻提出建議,更被蘇曜選為籌備首次科舉考試的主管官員。
而這一次,改元之事上蔡邕便也大膽發言,提議初平年號以為新君改元。
“如此一來,待得日后大將軍重整河山,我們亦可再改個更響亮的名號予以紀念。”
蔡邕頗為自得扶著胡須,侃侃而談。
本來蘇曜對這件事其實是無所謂的,怎么都好,商量出什么用什么,他不太講究這些。
然而,當聽到蔡邕說什么日后再改元紀念后,蘇曜突然脊背冒起了一陣寒意,那是昔日課堂上被各種年號折磨的回憶:
“不妥,不妥!”
“這改元之事,我有點別的看法。”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