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的改革勢不可擋,我荀氏雖然因早期投效而得以占得先機,立足朝堂,但若不緊跟變革的步伐,終究也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
荀彧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卻又很快被堅定所取代。“我們荀家傳承數代,底蘊深厚,本就不缺治學的資源和人才。如今只需因勢利導,調整家族的培養方向即可。”
荀彧看向荀攸,拍板道:
“值此科舉之風震動天下之際,我欲加強族學,在族中設立專門的學館,延請當世鴻儒授課,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還增設算學、律法、天文、農桑、兵法等實用之學,讓子弟們能博采眾長,全面發展。”
荀攸眼睛一亮,點頭稱是:“叔父此計甚妙。科舉重才學,更重實際能力。”
“法可明斷是非,農桑關乎民生,兵法能保家衛國,甚至連算學那種末流如今都有優先進入戶部和審計司等要知的大用,確實不可輕忽。”
“不錯,除此以外,我還準備再開辦紙坊和印刷工坊。”
“大將軍日前已經下令,鼓勵民間多辦此類工坊,一來普及和促進紙張和書籍的流通,二來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識字,這對我荀家而言也是個契機。”
荀彧目光炯炯,自信說道:
“我們荀家若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不僅能滿足族中子弟的學習需求,降低學習成本,還可將多余的書籍紙張售賣出去,增加家族收入,更能借此提升荀家在文壇士林的影響力。”
“叔父所言極是。”
荀攸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后說道:
“有了自家的紙坊和印刷工坊,我們還能將族中學問整理成冊,印刷刊行,讓荀家的學術思想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前來交流學習,進一步壯大荀家的聲勢。”
“只是侄兒聽聞,這造紙和印刷都是極為精深的技術,咱們家并無精通此道的人才,恐怕一時難以操辦。”荀攸面露難色,說出心中的擔憂。
不得不說,荀攸的思慮還是很縝密的。
如今時代,別說印刷這種蘇曜剛剛帶來的技術,造紙術也完全沒有普及,還是私家絕學,不可能私相傳授。
在此條件下,即便荀家家底深厚,想要介入這些行當也是極為困難的。
然而,荀彧聽了卻是呵呵一笑:“公達所慮,大將軍早有辦法。”
“哦大將軍有辦法”荀攸驚道。
“沒錯。”
荀彧嘴角微微上揚,不由露出些許佩服的神色:
“我方才說大將軍鼓勵民間運營,并非口頭鼓勵,而是有真切支持的。”
“朝廷現今對于造紙和印刷工坊,除了官辦工坊外,又增辦了一種特許經營的模式。”
“按照此法,我等只要繳納一筆許可費用,并且在日后定期繳納一定額度的技術專利費,那么朝廷便會派出工匠教學,協助辦理此事。”
“如此一來,技術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這,竟有這等好事”
荀攸驚呼一聲:
“如此一來,我們荀家開辦紙坊和印刷工坊之事,便有了十足的把握。”
“正是。”荀彧微微點頭,說“這不僅是荀家的機遇,也是順應大將軍改革的大勢。”
“如今,這個政策還沒有正式昭告天下,我們作為大將軍嫡系,務必要抓住這個機會,積極響應,迅速行動起來。”
“要知道,大將軍對于積極支持他的人,從來都不吝嗇于獎勵。”
“叔父放心,侄兒一定辦好此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