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曜連珠炮般的發言,頓時讓朝堂之上鴉雀無聲。
發問的甄姜瞪大了眼睛,參議的大臣們也是面面相覷。
他們沒想到,這位大將軍竟然在短短時間里拿出如此多的辦法,而且考慮的如此周全。
“大將軍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實乃我等望塵莫及。”
“小女子受教,對此策再無半點疑慮。”
甄姜心悅誠服,微微欠身,美目中滿滿的光彩。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回過神來,一時間,朝堂上響起了一片片贊嘆之聲。
就這樣,關于特許經營制,以及工部新部門的動議就此在朝堂上通過,改革之風也就此吹向了全國各地。
首先響應的,自然是無極甄氏、太原王氏、涿郡盧氏、潁川的荀氏和鐘氏等蘇曜鐵桿支持者。
在政策落地前,他們便已經把申請書還有足額的金錢一車車的拉了過來。
這些家族迅速行動起來,紛紛在各自的地盤上建立起了造紙和印刷工坊,他們看中了其中的利潤,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而這些家族的行動,很快就引來了其他世家的爭相效仿。
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工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紙張和書籍的產量迅速提升。
而這一政策也在科舉之后,成為了蘇曜最廣受天下贊嘆的仁政。
“圣王之策,圣王之策啊!”
“大將軍大興文教,傳道授業,廣建紙坊和學校,實乃學子之福,天下百姓之幸也!”
孔子言有教無類,如今蘇曜推行此政,正可謂是身體力行,將有教無類落到了實處。
以往間學子們求學艱難,縱使是世家大族,一門往往也只能精通一項家學,就更別提那些因書籍昂貴而難以求學的寒門學子了。
如今隨著工坊的增多,紙張價格肉眼可見的將逐漸親民,越來越多的學子們將有機會捧書苦讀,不但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夫子的教誨也將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輿論的風口變化的極快。
以往那般鄙夷蘇曜武人出身,不懂治國的聲音幾乎消亡,士林之間蘇曜的美譽逐漸傳播。
那些曾經輕視他的文人雅士,如今也不得不對他的才華和謀略刮目相看,聲望值蹭蹭蹭的上漲。
就在這朝堂改革如火如荼,朝野之間一片熱議的時候,只有極少數人注意到,一張天羅密布的大網,已經悄然罩向了幽州方向。
“不好了,劉使君!”
謀士齊周急匆匆地沖進幽州牧劉虞的府邸,面色慘白:
“據報朝廷的軍隊突然異常調動,看那架勢,目標似是咱們。”
“使君,還請早做準備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