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見到蘇曜在三河之地倒行逆施,自然心驚膽戰,害怕那一切落到自己頭上,便一個個的慫恿韓馥起兵反蘇,他們所有人都會大力支持。
為了讓韓馥下定決心,其麾下長史耿武和別駕閔純等人都紛紛勸進,把韓馥的仁德、才能和冀州的兵多將廣夸得是天亂墜。
像什么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還有韓使君英明神武,有治世之能、安邦之略,若能振臂一呼,天下英雄必然云集響應。
而蘇賊不過出身低微、手段狠辣的暴發戶,縱使有些勇力,但又怎能與韓使君這般德厚流光的賢達相提并論
要說也不是沒人勸過韓馥不要一時沖動,其校尉麴義、騎都尉沮授和張郃就力勸韓馥,說不能小看蘇曜。
但是,他們韓馥自詡潁川名門,書香門第,對這三個出身平平,只是因黃巾軍功而起家人不怎么重視,最終還是決定扯旗反蘇。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那蘇曜還沒出手,他就先碰了個釘子——東郡太守曹孟德。
原來,就在韓馥大軍勢如破竹,逼近林慮,準備徹底剿滅張方的時候,曹操率領兩萬大軍,自西南殺出,破內黃,圍魏郡,威脅了他冀州大軍的側翼。
但只是如此也就罷了。
不過區區兩萬兵罷了,他冀州軍的兵馬可有十萬之眾,這還是沒有充分動員的力量。
雖然不知道那東郡太守是怎么渡過黃河,跑到他這魏郡領地來的,但韓馥還是下令部分大軍回防,解魏縣之圍,防止曹操破魏縣后威脅鄴城安全。
這時,韓馥還只是分兵,沒有放棄剿滅張方的打算。
結果,似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數日間,韓馥就又得到急報,冀州北方的河間和中山兩郡,先后扯旗作亂,公開抨擊他韓馥是亂臣賊子,要與他勢不兩立。
這個消息讓韓馥可謂是驚愕萬分。
你要說那河間相王柔,舉兵反叛韓馥倒是并不意外。
畢竟那個人是蘇曜起家前在并州的老領導,張純張舉作亂時蘇曜兵進河間,還對他有過救命之恩。
但是,這魏郡太守張方和中山郡的太守與蘇曜可就沒什么交情了,最多不過幾面之緣罷了,又是何以如此呢
韓馥搞不懂,但是他知道這個問題不解決,那怕是不等蘇曜來討,他自己就先自行覆滅了。
于是乎,不得已之下,韓馥只好放棄了只剩殘兵敗將,沒什么威脅的張方,先集中兵力逼退曹操,解魏縣之圍。
且說曹操以一郡之力,帶來兩萬大軍已經是令人震驚,但面對韓馥一州之力的十萬大軍,自然難有贏的道理,只能作為偏師策應。
就這樣,在斥候探得韓馥主力盡出的時候,曹操也匆匆收兵,撤出魏郡,屯兵河內。
沒錯,河內。
這自然是蘇曜的意思。
在得知冀州造反后,蘇曜自然不會置之不理。
自己分身無術,那就利用朝廷的威望,號召周邊諸侯討賊。
東郡太守曹操,本就與魏郡隔黃河相望,又素有野心,在蘇曜表示開放河內渡口后,沒太多猶豫,便加入了討韓大軍,與同樣駐兵河內的中郎將宋憲與校尉郝萌一起,出兵討賊,牽制韓馥,以解張方之困。
不得不說,他們的任務還是完成的不錯的。
張方最后不但在林慮站住了腳,與身后太行山的黑山軍一起相互合作,抵擋住了韓馥的進攻,甚至這幾方聯軍還互相配合,不時出擊,在魏郡展開拉鋸,致魏縣城池幾易其手,逼得韓馥“遷都“北上,全力解決北方問題。
但是,最終還是由于兵力不濟,中山與河間又在幽冀之間,交通往來斷絕,相互之間難以配合,沒能保住那兩郡,讓韓馥在這幾個月里平定了北方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