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韓馥猶豫不決時,長史耿武站了出來,說道:
“如今局勢雖險,但卻遠非什么絕望之時。”
“公孫瓚貌似是來勢洶洶,但他此次僅帶三千白馬義從與青州萬余戰兵,我渤海城駐兵亦有數千,再加上城中民眾,只要堅守不出,他想攻城拔寨那是極為困難的。”
“只要咱們合理調兵支援,給守兵以希望,穩住那邊防線當是不成問題的。”
韓馥眉頭微皺,急切問:“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調配兵力今我大軍已集結準備南下,此時變動,恐生亂子。”
耿武不慌不忙,侃侃而談:“使君,可先令渤海太守加強城防,動員渤海百姓協助防守,拖延公孫瓚的進攻步伐。再從我大軍中抽調兩萬精銳,火速馳援渤海。”
“此兩萬兵馬,人數上雖優于公孫瓚,但無需進攻,只要與渤海駐軍相互配合,力保城池不失便可。”
“至于我南下大軍,可繼續按原計劃進發,再留一萬兵力作為預備隊,以防萬一即可。”
接著,別駕閔純也進言:
“使君,我們還可派遣使者前往公孫瓚處,曉以利害,勸其退兵。”
“公孫瓚雖勇猛,但據我所知此人素有野心,非蘇曜嫡系,可適當拉攏,許他太守大位,或可說動此人倒戈。”
“此計倒是可行。”
韓馥聽著二人的建議,眉頭漸展:
“哪怕他不愿輕易倒戈,咱們也可使重金,讓他出工不出力,保東部無憂。”
“只不過,如此到底還是分兵了三萬,只有七萬兵馬南下,我軍又能否順利擊敗張曹兩賊呢”
“使君放心!”
長史耿武上前一步,恭敬說道:
“雖我軍南下兵力減至七萬,但賊兵所部卻也不過三萬余人,還是互不統屬,遠道而來的聯軍,張方部更是驚弓之鳥,軍心慌慌。”
“只要咱們指揮得當,定能將賊眾一舉擊潰。”
眾人聞言也是紛紛贊同,韓馥聽之心神大定,于是便依計行事,連發命令。
首先,其麾下大將潘鳳,臨危受命,領騎兵兩千與步兵一萬八,合兩萬精兵馳援渤海,對陣公孫瓚。
然后,長史耿武則領部將張郃、麴義、趙浮和程渙等人領兵南下,討伐曹操等人。
最后,他自己則帶著別駕閔純和騎都尉沮授等人和一萬余精兵留在治所高邑,緊張的關注著局勢的發展。
與此同時,密切關注著局勢發展的自然也不止他們一方。
此次戰役,可謂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沒幾個人在之前能夠想到,蘇曜剛剛討伐董卓不過一年時間,就馬不停蹄的調兵遣將,在開元革新的頭一年就自四面八方幾乎同時的,發動了對幽冀兩州的討伐。
毫無疑問,幽冀兩州都是天下雄州,人口、兵馬和財富冠絕九州。
倘若讓蘇曜拿下這處精華之地,加上他治下的關中和中原之地,那么天下間恐怕將再無諸侯能夠阻擋他統一的步伐。
為此,天下諸侯,世家,百姓,凡有識之士,全都緊張的觀望著局勢,心中打著各自的算盤。
就這樣,隨著時間走向十二月,在這寒冬凜冽之時,幽冀之戰正事打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