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今,韓馥調兵南下,攻打曹操和張方,南皮郡兵被抽調過半,如今城中守兵不滿三千,獨自對抗公孫瓚上萬大軍怕是有些勉強。
若想堅守,那他就必須要充分動員百姓力量,組織民兵上墻才行。
但是,如今潘鳳的兩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對南皮城內的士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更別提,對付大將軍蘇曜朝廷大軍,百姓們的參戰熱情能有多少也是個未知之數。
是的,百姓們的參戰欲望不強。
正如遠在雁門塞外的代郡高柳都已得知蘇曜新政的內容一般。
冀州渤海自然對其也是有所耳聞。
就在之前京師恩科殿試順利結束之后,蘇曜便布告天下,除了讓那金榜題名之人名揚天下之外,就是發出告全國郡縣與士子書。
蘇曜以朝廷的名義,宣布科舉制正式取代察舉,成為朝廷選士的主要手段,要求天下郡縣全力督辦鄉試,組織招攬生員,以備來年正式的科舉。
凡督辦不力,或執意抗拒,阻礙士子求學與參考者,朝廷將以抗旨論處,必嚴懲不貸!
同時,對于那些不尊王命的地方,朝廷也歡迎當地學子在本地參考無望后,來年赴京報考,路費盤纏皆由朝廷承擔,保證公平對待。
此文一出,可謂是天下震動。
雖然很多割據勢力的首腦們嚴厲管控信息流動,但士林間自有一番自己的渠道。
蘇曜的新政內容在各地士子間口口相傳,尤其是科舉制的推行,更是成為了眾人熱議的焦點。
不但寒門學子們燃起了希望,就連那些世家出身,但在本地不被太守重用的學子們也都紛紛翹首以盼。
渤海郡的學子們在上個月就曾發起了一次大型的公開請愿,要求梁太守響應朝廷政策,組織鄉試,為他們提供公平參考的機會。
當時,數百名學子齊聚郡守府前,群情激奮,他們高舉著寫有“支持新政,公平科舉”,“興學重教,選賢任能”等字樣的標語,齊聲高呼口號,強烈表達著自己的訴求。
沒錯,標語。
這些學子背后,自然有蘇曜情報局的影子。
在見識了京師的學生運動之后,蘇曜馬上就發揚起了拿來主義精神,這些熱血學子可以為敵所用,用來抨擊自己,自然也能為我所用,用來促進天下的統一。
于是乎,蘇曜在發布公告時,就暗中命令情報局全力把資源傾斜到滲透學子的項目上,在各地宣傳科舉,推動學子們為新政發聲,維護統一,營造出一派民心所向的態勢。
而這一系列舉措,在渤海郡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學子們的請愿便是成果之一。
那時候,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請愿活動,梁起一時之間是手忙腳亂。
在韓馥以舉兵起義,旗幟鮮明的打出反蘇曜亂政旗號的時候,他怎么可能能公然響應蘇曜的新政,組織鄉試呢
但面對眼前這些情緒激昂的學子們,梁起又不能將他們統統捕殺,畢竟他自己還自詡名士,焉敢做出這等激起公憤之事
于是乎,他就只能虛與委蛇,一拖再拖。
這一下子,也就把郡中的士子們都得罪完了。
這一度讓他非常頭疼,有那部將甕聲甕氣的不解,不過是些窮酸書生,得罪了就得罪了唄,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梁起顯然不是那么鼠目寸光,很快現實就告訴了那些武人,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得罪了讀書人會多么的讓人頭疼。
那些被得罪的學子們,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有著強大的輿論影響力。
他們紛紛在渤海郡的酒肆、驛舍、鄉野地頭與城市街頭的各個角落宣揚梁起的無道,指控他居心不良,對抗朝廷,乃亂臣賊子。
在這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士子們的口口相傳往往能夠左右一地的輿論風向。
很快的,梁起在百姓們眼中的形象就變得人厭狗嫌。
“這梁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誰不知大將軍蘇曜那是何等英雄早年間打那偽帝張舉,我是親眼看著大將軍馳騁,砍的賊人們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如今這愚蠢梁賊,放著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和蘇大將軍作對,苦的還不是咱們這些老百姓!”
平日里,這些閑言碎語梁起尚且能夠壓制。
然而如今,公孫瓚率朝廷大軍圍城時,城中百姓則明顯的開始躁動不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