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經初步統計,共俘獲敵船百余艘,斬殺敵軍四千余人,俘虜六千有余,我軍傷亡不足千人。”
蘇曜滿意地點點頭:“很好,通令全軍盡快渡河,休整半日后即刻出發,隨我直取壽春!”
“諾!”
眾將齊聲應命,當即指揮岸上人馬打掃戰場。
雖然他們已大獲全勝,但大軍渡河需要合適的場地,尤其是補給和裝備裝卸,并不是說這邊打完仗那邊馬上就能空間折躍下來的。
于是乎,眼下他們這些先鋒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在這一片廢墟的水寨旁邊,重新收拾出一塊適合迅速清理出一塊足夠大軍渡河與物資裝卸的場地。
在將領們的指揮下,士兵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負責拖拽燒毀的戰船殘骸,將其拖到岸邊堆積起來,為后續的清理工作騰出空間,有的則在河灘上平整土地,用鋤頭、鏟子等工具將坑洼之處填平,確保車輛和輜重能夠順利通行。
與此同時,軍醫們也在忙碌地救治受傷的將士。
這也是蘇曜大軍與其他諸侯軍隊非常不同的一點,那即是蘇曜的大軍同時配備了同時代更多也更專業的軍醫。
如袁紹和袁術大軍,雖然不能說沒有醫官,但大多只是略通醫術,且人數極為有限,幾千人里都湊不出一個醫官出來。
這除了醫生本身技術職業的特點外,也因為醫生在大漢較為低微的地位。
但凡能夠識文斷字者,少有人愿意去從事醫生的職業。
以至于在大漢時,醫生的地位還不如方士,在士農工商的階級里直接被劃到了“工”這一級,其人員存在多依賴世襲傳承與少量師徒傳授,醫學發展極為緩慢。
這也是大賢良師張角僅靠加了些草藥的符水就能裹挾大量流民造反的社會基礎。
在大漢朝,別說普通人得了病,都是靠免疫硬挺,就連世家大族和高官顯貴,求醫問藥也常陷入困境。
東漢末年,就是這樣一個戰爭與疾病頻繁爆發的時代。
對此,蘇曜也是很清楚的,疫病,往往比直接的戰爭殺人更加顯著。
想要天下太平,除了以武力鎮壓外,他還必須解決民間頻繁爆發的瘟疫問題。
故而,在他大權在握后,發展醫學事業,就是他僅次于戰爭與經濟的頭等大事。
蘇曜除了在科舉中加入醫學科目,選拔名醫,提升醫生待遇和地位外,更是在洛陽城中開大醫館與醫學院。
不但每日有太醫坐堂,為百姓診病,還廣收門徒傳授醫學知識。
得益于近年來瘟疫不斷造成的各種死難問題,已有不少讀書人如張仲景那般萌生了從醫的志向,一見大將軍如此重視醫學,立即認識到這是一個有別于讀圣賢書外的有力晉升門路。
于是乎,沒多時的功夫,京師醫學院便已座無虛席。
對于這個可喜的現狀,蘇曜特意調來了張仲景,命其與太醫院一同編纂了一冊簡單易懂的“赤腳郎中”醫術。
上面不深究其原理,只對流行疫情與常見的頭疼腦熱和外科跌打與刀劍創傷等給出了清晰且易于操作的治療方法,快速培養了一批可以實際使用的醫學人才,然后就直接投入到了參戰的大軍隊伍中,讓他們在實戰中成長。
眼下,這些軍醫們便在第一時間指揮士兵搭建起臨時的營帳,用擔架搬來一個個傷員,開始進行緊急的救治。
甚至蘇曜本人,也在等待大軍登陸的空閑時加入其中,發揮自己的醫術技能救死扶傷。
“哎呦,大將軍您怎么來了”
“咱們這可不是您這樣的貴人待的地方啊!”
軍醫們見蘇曜親臨,紛紛惶恐地行禮。
“都別停,就當我不在。”
蘇曜擺了擺手說:
“人命關天,而老兵更是一支軍隊最寶貴的財富,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的治好他們。”
說完,蘇曜就近找了一個躺在一邊不時抽搐,軍醫暫時顧不上的人,直接開始診查治療。
得益于蘇曜與眾醫生的努力,大量在往日戰斗后可能會因感染死亡的戰士們存活了下來,成為未來的助力,全軍士氣也大為振奮。
而與之相比,壽春城此時剛剛得了前線的消息,瞬間陷入了一片愁云慘霧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