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崇法家,給天下之人設立了是非對錯的框架,讓他們心里有了法。
我有沒有資格造皇陵?!
更像是我之前文里寫的那段,難道真的要被屠殺,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國破家亡之時,才能拿起兵刃來反抗,到了那個時候,所付出的犧牲,那才是正義了嗎?!
而我用幾塊磚就攔住了侵擾,讓里面的百姓朝有食暮有所,這反倒成了暴君嗎?!
笑話!
我偏要把這群帝王全部揉進故事里面!
自秦皇至洪武,功績自有我來為其辯經。
所以我寫了朱允炆當不成皇帝,展現了姚廣孝的個人魅力,來印證永樂大帝朱棣的輝煌,之所以沒有從洪武開始寫,主要就是開篇就要寫出第一個本意來。
帝之命,為國為民。
篡權就篡權,對得起天下百姓,這皇帝就理應是你來做。
趙匡胤是個黃袍加身的人,我給他塑造了一個放得下黃袍的父親,大家是大家,小家是小家,唯獨逃不開的是,家。
穿上這身衣服,你是天下之主趙匡胤,身后是乞求你庇護的大宋子民。
脫下這身衣服,你是一家頂梁柱老趙,回家迎接你的是可愛的女兒和傲氣的心愛妻子。
與其說,黃袍,倒不如是一個身份而已。
誰能夠勝任,誰就是命定之人。
故此照映著他趙匡胤平定天下,無論身份如何,他都始終站在了前面。
此為責任,無關宏微。
繼而自然是武周皇帝武曌武則天了,作為歷史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就連第一皇后呂雉與其相比較都差了那份稱帝的勇氣,她當之無愧為女流中的天下冠絕,這本就是屬于她個人的榮耀。
無字碑,那是武則天留給后世的一個象征之物。
其流傳下來的作用為,任后世閑人貶頌。
那我自然是要寫其功績之事了,可思來想去后,用了另外的一種方式來形容她的傳奇。
承載太宗的氣運,意指她武曌并沒有辱沒了大唐,百姓仍舊安居樂業。
等待沈垚這個命定之人,意指她一直都在尋求真正能夠理解她的人。
將這份特殊的回憶存于某山間,后來有了高昭嬋,意指她放得下自己的武周,把天下歸于大唐,但天下自此有了武則天作為女輩的榜樣。
之所以沒有寫李治,那是因為我從頭到尾都覺得他爹太耀眼了,把他的所為壓得毫無光亮,更不如直接寫武曌要來的實際。
因為李世民啊,他真的是諸位皇帝里面,近乎比肩嬴政的存在了。
不信你就翻書吧,無論是正史古籍也好,傳聞野史也罷,評價他李世民的,有句話最為形象。
那就是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你可以查查這句話是誰說的,你就知道含金量有多max了。
那當然,我給李二的逼格必須拉滿,以至于我分了三個階段的李二來描寫。
這不得不讓我費些腦子,應該著重寫哪個階段的,不著重寫哪個階段的。
最后,我決定寫現世李二為主導者,他來控局整個第二篇,讓故事升溫起來,讓劇情走向正軌。
他是個很讓人著迷的帝王,我在寫的時候想了很久應該怎么來刻畫他這個人物形象。
稱贊覺得毫無意義,著重描寫又覺得只是在寫別人說過的話而已。
后來,我是在某天夜里蹲在陽臺發呆看夜景的時候才意識到的,若是想寫出來他李二的風采,盛世,大唐,傳承,燈火人家,這才是李二為帝做的一切,這才是他珍視的寶貝。
所以我特意沒有寫秦王時期的李二如何珍視天下,反倒是他成了帝王之后和來到現世的記憶體,寫了他們對天下太平的看重,哪怕是犧牲自己都在所不辭,這便是他李世民的氣魄。
大唐,我李世民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