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一直都是困擾崇禎朝的巨大難題。甚至于,皇陵祖墳都被流寇給刨了。
流寇作亂,一直是個巨大的難題。
“皇兒,你什么意思,流民都到京城來了!”崇禎忿忿道。
朱興明卻臉顯喜色:“父皇,災區流民最怕的是什么。”
崇禎一愣,暫時沒有反應過來:“啊?”
“兒臣問的是,咱們最怕的是災區百姓什么。”
崇禎皺了皺眉頭:“自然是刁民暴動,揭竿而起。”
朱興明欣喜的道:“對啊,災區的青壯年都去了京畿,那誰還能造反。”
崇禎更怒了:“你的意思是,讓這些青壯年來禍害京城,讓他們在朕的腳下造反么。”
不用朱興明在解釋,就連王承恩都明白過來了,他大著膽子上前一步,同樣欣喜的道:“皇爺,您想想,如今三大營正是用人之際。這些災區的流民入京,豈不正解決了兵員問題么。”
崇禎一呆,這才想起。朱興明整頓三大營確實是成績斐然,三大營的部隊協調能力還有組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軍營上下,也是為之煥然一新。這一點,滿朝文武百官都看在眼里,京城百姓都看在眼里。
崇禎自然也很欣慰。只是,三大營吃空餉弊端由來已久。在編的軍隊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各營都是缺編狀態。這個時候,山西、河南大批青壯年流民的涌入,不是正好可以填補了這個缺口么。
青壯年不用于老弱婦孺,這些可都是勞動力...
想到這里,崇禎臉上終于露出了喜色:“你們的意思是,這、是好事?”
朱興明和王承恩互相對望一眼,一齊點頭:“天大的好事!”
崇禎皺了皺眉,卻依舊擔心起來:“如此多的青壯年被擠到了京城,山西河南百姓災后重建問題如何解決。沒有了勞動力,只是一些老弱婦孺如何過活。”
朱興明垂下頭來,萬事都不可能完美。你也不看做的面面俱到,想得到就得有付出。
旁邊王承恩回道:“皇爺,反過來想,災區沒有了青壯年,那些流寇就不足為患了。”
沒錯,像是張獻忠、李自成這樣的流寇,沒有了兵員的支撐,他們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朱興明笑笑:“父皇,其實說沒有青壯年有些危言聳聽了。偌大的山西河南,到京城的流民不過幾十萬余吧。其實,只要父皇下旨,免了兩地三年的賦稅與民生息。想來,山西河南百姓很快就會恢復元氣的。”
又是豁免賦稅,想到這里崇禎臉色不悅起來:“朕免了濟南府、免了保定、鳳陽、萊州府的賦稅,你還讓朕赦免。干脆,讓大明百姓都不用繳納賦稅了。”
崇禎有自己的難處,國庫一直都是枯竭狀態,一直都是捉襟見肘。打仗要錢、賑災要錢、安置流民要錢、興修水利要錢、朝廷運轉要錢、皇宮開支要錢...
這也免、那也免,若是把賦稅都免了,大明集團不玩完才怪。
誰知,崇禎明明說的是氣話,而朱興明卻火上澆油:“會的、會有這么一天的。”
“甚、甚么,你跟朕說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