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是黃臺吉知道了,還不得活活氣瘋掉。果然漢人無恥,這些人陰損的很。
這種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下三濫手段他們都用上了。
黃臺吉當然沒有瘋,因為,這新七大恨壓根就不是他寫的。對此,黃臺吉本人是絲毫不知情。
但是,這新七大恨卻在盛京瘋傳。街頭巷尾、茶樓酒肆,都在盛傳這新七大恨事。要命的是,朝中也有人在議論,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快有人把城墻上張貼的布告撕下來,送到了黃臺吉跟前。
大病初愈的黃臺吉在盛京皇宮后花園將養身子,他正打算重新部署,對明朝發動新一輪的攻勢。
對于黃臺吉來說,知恥而后勇。八旗子弟的戰斗力猶在,士氣猶在。只要找準機會,再扳回一局,明清之間的拉鋸戰就不會停止。
養病期間的黃臺吉想了很多,有個龐大的計劃在他心中醞釀。如果得逞,他準備對大明發起致命一擊。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七大恨案案發。當睿親王多爾袞把這份城門告示拿到皇宮后花園,正在養病的黃臺吉面前的時候,黃臺吉臉上的表情復雜至極。
他先是由錯愕到震驚、由震驚到憤怒,由憤怒、到出離的憤怒!
沖天怒火的黃臺吉,手里拿著這份布告,顫抖著恨恨道:“是、誰,誰!”
嚇得身邊的宮人們,呼啦一聲齊刷刷跪了一地。欺人太甚,欺人太甚!竟然被人欺負到家門口來了,這到底是什么人干的。
多爾袞也是噤若寒蟬,只能硬著頭皮說道:“回皇上,今兒一早,巡邏的宮衛在城門口的墻上發現的。想來,是昨夜有人張貼出去的。”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眾的一種下行公文文種。這種文體,自古有之,稱為“誥”、“告”、“諭”。《尚書》有《湯誥》,這大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告示。但在當時,是用口頭宣述的。明清時期,官府為了將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廣泛而快速地告訴民眾,使用“告示”文書張貼在本衙門所管轄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眾。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門前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告示,稱為“紅示”。
而作為滿清的皇城盛京,皇帝的布告那叫皇榜。在城門口,人員密集的地方專門有塊張貼皇榜的地方。
四個城門口,每個張貼皇榜的地方都是如出一轍。最要命的,是這布告上的印璽,居然有模有樣,似乎是黃臺吉玉璽大印一般。
當然,內行之人還是能看出,這印章其實是蘿卜刻的。但是,用來糊弄一般的老百姓,足夠了。
這就過分了,擺明了,是有大明的細作混進了京城。而且,他們如入無人之境的在城門口的布告欄里,張貼了這份新七大恨詔書。
張貼布告的人極為聰明,先是在前面五大恨中讓人看不出毛病。直到第六大恨和第七大恨,則是擺明了對大清的羞辱。
按理說,張貼布告,是需要通知城門口門卒的。可是,昨夜東西南三大城門口的門卒,居然沒有一個人發現這布告。只有北城門的門卒,一大早發現了這布告,慌忙將布告扯了下來。
多爾袞戰戰兢兢道:“皇上,昨夜只有北城門的門卒發現異常。一大早,便著人通知了微臣。微臣自知事關重大,是有明國細作混進了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