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明末很多東西,已經出現了長足的進步。比如說,一些近現代科技的產物。
這些,倒是大出朱興明意料之外的。
“小人明白了,殿下要的,就是千里眼吧。”牛德春看著朱興明在草紙上的鬼畫符,不自禁的說道。
朱興明一怔:“你居然知道千里眼?”
牛德春點點頭:“小人在雜造局看到過,太子殿下恕罪,小人還曾偷偷拆開研究過一番。殿下讓小人做的,正是這種東西。”
朱興明大喜:“對,本宮讓你的做的就是這種東西,卻又不是這種東西。你按照本宮告訴你的,依照厚薄度用吹塑法做成凸起度各不相同的鏡片就行了。記住,鏡片一定不要有氣泡和波紋。”
“太子殿下放心,這個一定是不會的。”牛德春信心滿滿的說道。
牛德春嘴里說的千里眼,就是這個時代西洋舶來品的望遠鏡。而鏡片有凹透鏡凸透鏡等原件,朱興明讓他做的,正是這種凸透鏡。
朱興明要這些鏡片不是做望遠鏡,而是用來做一副老花鏡。鏡片的厚薄度決定著老花鏡的度數,他做出來就是想送給花家莊的沈夫人。
這些眼鏡,只能用手工吹塑法。這極為考驗工匠們的手藝,鏡片要足夠完美不能有條紋。重要的,鏡片更不能有氣泡之類的雜質。
受于技術上的限制,西山的玻璃廠做出來的玻璃雖然經過了工藝的改進。但并不如我們現代所用的玻璃那樣光滑平整,多少還是會有些瑕疵。
不過這些瑕疵并不影響使用,玻璃的制作很簡單。眼鏡片,就屬于精密儀器了。因為鏡片的光潔度,直接關系著使用者的清晰度。
眼鏡片不能失真,不能有哪怕一絲細小的氣泡。這一點,難不倒牛德春這樣的大師。
眼鏡對于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有了,只是價格昂貴。曾經有鄉紳,用一輛馬車去換一幅眼鏡。
最早追溯到宋代,就曾經有人利用水晶石制作出眼鏡的記載。宋人趙希皓所撰《洞天清錄》記:“老人不辯細書,用...”,明朝張自烈《正字通》說“即眼鏡”。明張靖《方州雜錄》說:“所得宣妙賜物,如錢大者,形云母,而質甚薄,以金鑲輪,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皆不辯細書,張此物于雙目,字大加倍”。
崇禎初年,這種眼鏡制作已經流通,只是造價昂貴至極。像是朱興明用這種普通的玻璃鏡片做出來眼鏡,還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
牽陀車,是朱興明讓趙大頭制作出來的用來打磨眼鏡鏡片所用的機器。木制的牽陀車可以利用腳踏帶動齒輪轉動,用獸皮一點點的打磨,最后用熟牛皮拋光...
做完這一切,朱興明又命令趙大頭:“你是玻璃廠從廠公,你有權拒絕我姥爺的命令。記住,只有本宮和萬歲的旨意你才可以服從。自今日起,三尺見方的玻璃五十文錢一張,有多少賣多少。獲利所得,沒有本宮和圣上的旨意,任何人都不得善動,明白了沒有!”
趙大頭聞言大喜:“只要有太子殿下這句話,奴婢就徹底的放心了。奴婢這就去吩咐下去,在京城貼出布告。”
玻璃,從價值連城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平方的玻璃,從三兩銀子跌到了五十文錢,一只公雞的價錢。
這一下,在北京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那些囤積了玻璃的不法商人痛哭流涕,虧得傾家蕩產。那些急需進貨的經銷商,瞬間擠破了西山。
玻璃的價格,一下子跌下了六十倍。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北京城沸騰了。如此低廉的價格,誰都想買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