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耍雜技的人,他們表演完了,就會跟圍觀的百姓們乞求錢財。大方的,施舍幾個銅板。吝嗇的,則是一毛不拔的跟著看熱鬧。
像是胸口碎大石,在紫禁城的集市上,也能經常見到。而每每表演的時候,總是圍滿了圍觀的百姓。
小詩詩就被眼前的雜耍給迷住了,眼前幾個臉上涂滿了油彩,看不出本來面目的幾個倭人,在跳著一種詭異的舞蹈。
然后,有人舉著火把噴了一口氣。只見一道長長的火焰從口中噴出,如同噴火怪獸一般,引起了圍觀百姓們的高聲喝彩。
還有幾個倭人在表演幻術,更是引起的百姓們嘖嘖稱奇。
其實在朱興明眼里,這些都不過是雕蟲小技。這些,都是魔術的入門而已。
可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魔術足以讓百姓們感到驚奇萬分。所謂的幻術,其實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魔術。
小詩詩看著對方手里憑空變出來的一只鴿子,是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她是親眼看到,對方手里空空如也的。
這么大的一只鴿子,到底是從哪里來的。難道說,真的是憑空施展法術召喚出來的么。
這么想的人并不在少數,圍觀的百姓們無不拍手叫好。
朱興明也沒有點破,而是饒有興致的看起了對方的表演。幾個倭人說著蹩腳的官話,在宮中偶爾也會舉行一些雜耍表演。只不過,朱興明覺得宮中請來的那些雜耍,遠不如在這里看的熱鬧。
明代皇宮內負責演戲的機構有,鐘鼓司和萬歷間建的玉熙宮。民間的一些藝人也會入宮表演。
比如《續通典》中記載,明武宗在位時,“選樂工有精通藝業者,送京供應。”
明朝的皇帝幾乎都喜歡聽戲,戲曲的內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拓展,最重要的是教育皇帝耕作辛勞的打稻之戲和以取樂為主要目的的過錦之戲。
朱興明是個特例,他不太喜歡聽這些咿咿呀呀的戲曲。好像,小詩詩對此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可是魔術就不一樣了,這些表演幻術的倭人,徹底的吸引了小詩詩的注意力。
《憲宗元宵行樂圖》
中還描繪了魔術表演。說的,就是這幾個倭人所表演的所謂的幻術。
百姓們都覺得驚奇不已,甚至于有人覺得這些倭人的表演如鬼似魅,便有人悄悄的將護身符戴在了身上,以防妖人做法。
今晚壓軸大戲出現了,幾個倭人搬來了一個大木箱子。他們要在人群中挑選一位,讓他躲進箱子里,然后來個大變活人。
圍觀的百姓們再次拍手叫好,一個禿頭倭人在人群中掃視了一眼。然后,指向了站在前面的沈詩詩。
小詩詩雖和朱興明早已成親,可她依舊是容顏不減當年。她站在了魔術表演面前,許多人便自慚形穢的刻意和她保持著一定距離。
這個小娘子,實在是太美了,美艷不可方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