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丈周奎這家伙,此人當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而作為錦衣衛指揮使,秦茂生知道這案子一旦送到御前。必然,又是一場腥風血雨。而且這次的案子,涉及到了國丈周奎那里。
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倭人的案子尚未了結。皇帝已經準備對瀛島用兵了,這個時候又出現了尚膳監貪腐案。
這案子,竟然涉及到了國丈。那可是周皇后的生父,朱興明的親姥爺。按照大明律法,周奎是要被斬首的。
皇帝的圣旨,此案一旦有了眉目,需及時上報。心情沉重的秦茂生硬著頭皮去了皇宮。
朱興明發現自己最近越來越清閑了,本來作為一個皇帝應該勤于政務才是。就像是老爹一樣沒日沒夜的辛勞工作,一開始他確實是忙成狗。
知人善用嘛,后來朱興明干脆把許多政務推給了內閣。由自己親自挑選出來的內閣群臣,商榷定奪。
而朱興明只需要時不常的去內閣抽查,看看這內閣群臣批閱的那些奏疏有沒有什么問題。這讓朱興明不由得大吃一驚,內閣的效率居然出奇的高。
內閣制是建立于明朝永樂帝朱棣時期的皇帝的非法定的咨政機構,后來權力增大并逐漸成為明朝的行政中樞。它有利于皇帝將軍政大權集中于手上,使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不得不說,這內閣制度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他使得皇帝不再過于忙碌,或者荒廢朝政。只要處置得當,內閣群臣的辦事效率甚至于比皇帝還高。
以前,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后,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皇帝的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南京故宮發出,通過全國驛站,,層層下發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后來,大明宣宗朝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后由六科校對下發。
不過這么做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內閣對皇權的制約。
當然,這要看在什么人手里。在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手里,內閣權利自然極大。可是在一個雄主手里,天下依舊是皇帝一個人的。
朱興明清閑了下來之后,才有時間多陪陪小詩詩,才有心情出宮游山玩水,體驗民間百姓的生活。
比如說,這兩次出宮就收獲頗多。若是沒有這兩次出宮,怕是就不會發現倭人販賣婦女的案子,就不會發現尚膳監的貪腐案。
朱興明沒有在乾清宮處理政務,而是去了坤寧宮皇后沈詩詩那里。朱興明正在教授沈詩詩繪畫,不同于山水畫,朱興明教授的她更傾向于寫實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