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止是朱興明自己,就算是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剝皮萱草,依舊還是有人貪腐。
朱興明已經感覺出來不對勁,這個案子怕是另有隱情。他看著”
康洪明擦了擦汗:“回陛下的話,乃是、乃是太上皇欽點,大理寺卿邢晨玖。”
邢晨玖,朱興明想起來了。這個大理寺卿,當初縱容家丁侵占了百姓的民田。后來還是朱興明的生母周太后說情。而且這個邢晨玖也賠償了百姓損失,最終才沒有被問罪。
不過,朱興明對于這各大理寺卿并沒有什么好感。大理寺卿,亦稱大理卿,是大理寺的長官,位列九卿。秦為廷尉,漢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理
,漢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北齊改廷尉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用。
清初為正三品,后期升為正二品。
大理寺卿主要職責是復核案件,平反冤獄,參加三法司會堪重辟大案,并參加九卿會議商討朝廷大政。大理寺卿一般由吏部開列請旨,皇帝任命。
到了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吳元年置大理司卿,正三品。明洪武元年革。洪武十四年復置大理寺,大理寺卿為正五品,洪武十九年置審刑司以后,凡是大理寺所審理的案件,審刑司都可以再復議一次。為了加強大理寺的權力,洪武二十二年升大理寺卿為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洪武二十九年又罷,建文初復置。
本來,這案子是有三法司會審的。可是作為太上皇的崇禎,他覺得這案子事關重大,畢竟是三千多萬兩的貪污。崇禎不放心年輕的朱興明接手,便讓大理寺卿邢晨玖主審此案。
恰巧當時朱興明忙于西北邊境的沖突叛亂,還有福建水師的貪腐案,并沒有顧及此事。
中國歷史上首位健在時把王位直接內禪給兒子的君主是戰國時代之趙武靈王,他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后自稱“主父”,但仍主持軍事要務,其地位就有如后來的太上皇。
歷史上,不少內禪看似以和平方式進行,實際上皇帝卻是迫于形勢而非自愿退位的,如唐高祖、唐玄宗、宋光宗等;只有少部分的太上皇雖已內禪,但手中仍擁有實權,如北周宣帝、宋高宗、清高宗。北魏獻文帝內禪后,接受群臣建議的尊號“太上皇帝”,以示自己依然治理天下,區別于劉太公這樣不治理天下的“太上皇”。
南宋時,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連續三位皇帝都在在生時退位給繼任者,成為太上皇。
像是滿清的乾隆,后來雖說是讓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可是作為太上皇的乾隆,實際上仍然掌控著朝局。
崇禎皇帝雖然多年不問政務,可是朝中的許多老臣,還是崇禎的部下。這次崇禎親自過問了此案,朱興明也不好忤逆。
此時,聽到順天府尹康洪明這么一說,朱興明便感覺事有蹊蹺了:“康洪明,此案你怎么看。”
此時的朱興明,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合格的帝王。遇到朝臣上奏,他不再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先詢問臣子的意見。
皇帝,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讓臣子們猜不到自己的心思,這樣臣子們才會誠惶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