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爾接過水袋痛飲一口,笑道:“不能歇啊,陛下說了,今年要把鐵路修到吉林去!”
這時,一隊蒙古商人騎著馬從工地旁經過,為首的巴特爾大聲招呼:“阿木爾!什么時候鐵路通到我們科爾沁啊?我們的牛羊都快等不及啦!”
阿木爾哈哈大笑:“快了快了!等通了鐵路,你們的牛羊一天就能到北京城!”
這樣和諧的場景,在如今的遼東已是常態。
紫禁城內,朱興明正在審閱一份特殊的奏折。奏折是遼東各族聯名所上,請求允許各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
“陛下,此事恐有不妥。”禮部尚書面露難色,“科舉乃國家掄才大典,讓蠻...讓各族參加,恐失體統。”
朱興明放下奏折,目光掃過殿內群臣:“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殿內頓時議論紛紛。保守派大臣多持反對意見,而一些開明官員則表示支持。
朱興明:“朕意已決:即日起,各族子弟皆可參加科舉,唯才是舉,不分族屬!”
圣旨一下,朝野震動。
消息傳回遼東,各族歡欣鼓舞。各地紛紛設立學堂,聘請漢族先生教授四書五經。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女真、蒙古長老也主動將孫兒送入學堂。
“學了漢字,懂了漢禮,將來才能做大官!”一個蒙古老族長如是說。
三年后,第一屆有多族子弟參加的科舉在盛京舉行。考場外,各族父母緊張地等待著,場景頗為壯觀。
放榜那日,更是人山人莊。令人驚訝的是,前十名中,竟有三位是各族子弟。
朱興明親自接見這些新科進士,勉勵他們為國效力。
然而,仍有雜音。一些落第的漢人學子不滿,在酒樓發泄怨氣:“蠻子也來考科舉,成何體統!”
這話恰被蒙古進士巴特爾·其木格聽到。他起身走到那幾個學子面前,拱手道:“諸位兄臺,在下蒙古人巴特爾·其木格。科舉考試,唯才是舉,這是皇上圣明。若諸位覺得不公,可三年后再比試一番。”
那幾個學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此事傳到朱興明耳中,他笑道:“其木格有宰相之量。”遂特旨擢升其為翰林院編修。
科舉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各族才俊有了上升通道,不再需要通過叛亂來爭取權益。遼東局勢日益穩定,經濟發展迅猛。
遼東安定,各族融合,只要遼東不出問題,大明就不會有事。
朱興明能做的,必須是給后繼之君鋪平道路。
把所有的隱患,都消弭于無形。
只有這樣,朱興明才敢保證,大明國祚五十年內,不會出問題。
如果治理得當,延續百年也不無可能。
當然,歷史的洪流是個體無法阻擋的。后世之君,會不會出現什么危機,誰也不知道。
但是朱興明已經給子孫后代鋪平了道路,五十年內,大明不會出現大的內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