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一個吳三桂簡單,完全沒必要如此大費周章。
可是想平息眾怒很難,你必須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否則,很容易引起軍中將士們的怨恨心里。
大明的和平,需要軍隊的保駕護航。
拋開別的不說,吳三桂領兵打仗的能力,著實是出眾的。
這種人,你想動他,必須有合理且充足的理由。
囚車在官道上顛簸前行,鐵鏈隨著車輪的滾動發出單調而冰冷的嘩啦聲,如同為囚車內的人奏響的挽歌。
吳三桂蜷縮在狹窄的木籠里,曾經的意氣風發、梟雄之姿蕩然無存,只剩下滿身的污穢、傷痕和那雙燃燒著無盡怨毒與絕望的眼睛。
他透過木欄的縫隙,望著外面不斷后退的北方原野。
這片土地,他曾經縱橫馳騁,被視為國之棟梁,守土悍將。如今,卻成了押送他通往死亡之路的背景板。
每一次顛簸,都像是在嘲諷他過往的野心;每一聲鐵鏈響動,都像是在提醒他此刻的階下之囚身份。
“朱興明、駱炳、田文浩…”他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在心中一遍遍詛咒著這些將他推入深淵的名字:“你們不得好死!若我吳三桂有來世,定要將你們碎尸萬段!顛覆你這朱家江山!”
然而,無盡的恨意并不能改變現實。沉重的枷鎖磨破了他的肩膀和手腕,冰冷的寒意滲透進他的骨髓。他開始回憶起自己的一生,從少年從軍,到一步步爬上總兵高位,再到與朝廷、與各方勢力的周旋。
是什么一步步把他推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是貪婪,是野心,是皇帝的多疑和算計?還是這亂世本就逼得人不得不為自己打算?
復雜的情緒在他心中交織,但最終都化為了更深的怨恨。他將所有過錯都歸咎于皇帝的刻薄寡恩,歸咎于朝中小人的陷害。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朱興明承認自己就是看他不順眼。
押送的隊伍氣氛高度緊張。駱炳騎在馬上,面色冷峻,目光如同鷹隼般不斷掃視著道路兩旁的山林和田野。他知道,此行絕非萬無一失。
吳三桂在山海關經營多年,黨羽眾多,雖然大部分見風使舵之輩此刻不敢妄動,但難免會有一些死忠分子或者利益攸關方,會鋌而走險,試圖半路劫囚。
他安排的錦衣衛緹騎將囚車團團圍在中間,斥候前出偵查,夜間宿營也選擇易守難攻之地,崗哨布置得滴水不漏。一路上,果然遇到了幾波可疑的窺探,甚至有一次夜間,一小伙蒙面人試圖襲營,但都被高度戒備的錦衣衛擊退。
這些襲擊規模都不大,更像是試探或者絕望下的賭博,但也足以證明吳三桂背后勢力的殘余影響仍在。
駱炳下令,對于任何試圖靠近囚車的可疑人格殺勿論,絕不給任何可乘之機。
除了外部威脅,內部的暗流同樣需要警惕。隊伍中難免會有被吳三桂舊日恩惠收買,或者對其心存同情之人。
駱炳對所有人的看管都極為嚴格,尤其是飲食方面,更是慎之又慎,防止有人下毒滅口。
就這樣,隊伍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日夜兼程,離京城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