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千川,并非靠著什么虛無縹緲的金礦起家。
他的第一桶金,來自于一次冒險的南洋航行。他敏銳地抓住了朝廷海禁政策松弛的窗口期,組建船隊,將江南的絲綢、瓷器、茶葉運往呂宋、滿剌加等地,換回珍貴的香料、胡椒、蘇木、珍珠、象牙,乃至來自泰西的鐘表、玻璃器。
一趟成功的遠航,利潤往往高達數倍甚至十數倍!
他極具商業頭腦,不像其他海商那樣只顧眼前利益。
他在南洋建立了穩定的商業據點,與當地酋長、殖民者都保持著良好關系;
他不斷投入巨資建造更大、更堅固的海船,聘請經驗豐富的航海師其中不乏懂得使用羅盤和牽星術的能人。
他還引入了類似“股份制”的模式,讓船隊船員、商鋪伙計也能參與分紅,極大地調動了眾人的積極性。
朱興明并沒有禁止民間百姓海上貿易,反倒是大力支持。
調查人員核對了沈家近十年的海貿賬目,發現其規模之大,利潤之厚,遠遠超乎想象。
那些被查獲的“來路不明”的黃金,很大一部分其實是通過合法貿易,從日本、呂宋等地換回的“洋金”,其成色與國內官金略有差異,實屬正常。
剩余部分,則是沈家多年積累的合法利潤兌換而成。
所謂“盜采金礦”的指控,在沈家龐大而清晰的合法貿易賬目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那么,問題來了:是誰,為什么要誣告沈千川?那個證人為何要作偽證?
欽差的目光,投向了案件的發起者——那個名叫孟虎沖的商人。
這一查,又查出了一層更復雜的關系。
孟虎沖,竟然也經營著一支船隊,同樣跑南洋航線,但規模、效益遠不如沈千川。
兩人在生意上是激烈的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這個孟虎沖,籍貫履歷顯示,他與京城里那位權勢赫赫的暗衛統領、太子師孟樊超,竟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兄弟!
在地方官府最初的案卷中,對孟虎沖的背景諱莫如深,審訊也是輕描淡寫。
顯然,杭州府的官員是顧忌孟樊超的權勢,不敢深究這位“孟爺”的本家兄弟。
消息傳回京城,朱興明看著欽差密奏,臉色變幻不定。他沒想到,一件看似簡單的“盜礦”案,背后竟牽扯出商業競爭、誣告、以及可能的地方官徇情枉法,甚至還隱約指向了他極為信任的孟樊超!
他立刻召見了孟樊超。
孟樊超踏入乾清宮時,已經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氛。
皇帝面色平靜,但眼神深邃,一旁的張定也是沉默不語。
“你看看這個。”朱興明將密奏遞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