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憶舒點頭:“這是當然的,我們沈家商號向來是有功必賞,有錯必罰。”
現在馬車有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沈憶舒的馬車雖然寬敞,但容量始終有限,無法一次性容納這二三十人。
最后經過商量,便決定先回去八個人,其中包括沈憶舒和蕭可兒,四個婢女,以及宋瑾安和一名叫做劉源的師弟。
這也是馬車能容納的極限了。
至于其他人,沈憶舒轉身對他們說道:
“勞煩各位師弟在村中等候,等我入了城,便讓人派更多的馬車來接。”
剩余的師兄弟朝著她拱手道謝:
“但憑沈師姐安排。”
定好之后,沈憶舒她們八人便上了馬車,離開了村子,朝著滄州城而去。
雨依舊在下。
從村子到滄州城的這段路并不好走,有很長一段泥巴路,雨水沖刷路面,非常泥濘。
好在車夫細心,將馬蹄用棉布包裹起來,避免了打滑,這才能走的順當。
到了城外地勢低洼處,沈憶舒透過被風吹起的簾子往外看,卻見那處已經積了很深的水,有人趟水而過,水面已經高到了他的腰部。
沈憶舒嘆了口氣,靠在門邊,問外面的車夫:
“滄州是不是積水的地方很多?”
車夫一邊駕車,一邊開口回答:
“回姑娘,是的,滄州城地勢要稍微低一些,不止城外,就連城中很多地方也有了積水,咱們宅子那一片還好,但是府衙那條街基本上都被淹了。”
“聽說現在府衙的官員去衙門當值,都得費好大的功夫,州府的嚴知州嚴大人,索性搬了細軟住在府衙,好些天沒回過家了。”
“百姓們被組織起來,清理積水,但是這雨一日不停,那積水清理了也沒用,姑娘,您看咱們要不要趁著水還沒徹底漲起來,離開滄州?若是再晚,恐怕走不了了。”
沈憶舒沒想到,事情已經糟糕到這種地步。
滄州城地處南方,地勢低洼,當初修建這座城池的時候,便考慮到南方多雨且河流湖泊多的情況,怕城池被淹,特地設計了非常方便的排水系統。
聽說,這套排水系統是精通水利工事的張大家親手設計的,而張大家還寫了一本名叫《治水論》的書,一直是歷朝歷代奉行的治水范本。
而現在,號稱排水系統非常方便的滄州城,也出現了被淹的情況,可見滄州地界別的地方,情況會有多么糟糕。
沈憶舒知道,越往南走就越是艱難,就算現在離開了滄州,她們還要穿過幾個地理位置更差的地方,說不定也過不去。
留在滄州城等雨停,才是最好的選擇。
沈憶舒將自己的想法跟車夫和其他人說了,大家也都紛紛認同。
車夫駕車進入滄州城,將沈憶舒一路送到了槐花巷的宅子,之前藍月定下的宅子就在此處。
先前沈憶舒去拜訪七星門的時候,只帶了四個丫鬟,其余人都還留在這里,所以便不必另外找住處安頓。
沈憶舒進了門,便立刻吩咐
當然,車夫是換了人的,畢竟先前的車夫來回一趟,已經很累了,沈憶舒便給了賞賜,讓他下去休息了。</p>